“寸锦寸金”的云锦与自成风骨的中国画,两者能碰撞出怎样美妙的火花?12月30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携手南京云锦博物馆举办《丹青绘境 天工织锦——云锦国画艺术特展》,这个2023年元旦第一展让我们看到传承千年的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云锦在现代有了怎样的传承与创新。
“这次展览不仅是形式、内容上的新,更重要的是技艺上的创新。”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告诉记者,“我们精选了以陈之佛、喻继高等现当代名画家的作品织造的云锦作品展出,但并不是简单的复制。”
南京云锦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其灿若云霞而得名,在元明清三代均为皇家御用贡品,其技艺之精湛考究、文化内涵之厚重丰富,被专家认为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
在谈到云锦时,我们往往想到的是金灿灿的龙袍和祥瑞云纹,但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几幅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的、非常特别的云锦织品。两只丹顶鹤立于盛开的梅树之下高歌,粗看就是一幅精致的花鸟工笔画,而细细一看就能发现其上经纬交错,梅花上点缀的真金线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幅《梅鹤迎春》作品取自陈之佛先生生前最后一副画作,用四十多种真丝色绒线织成。
《梅鹤迎春》
《梅鹤迎春》局部
“这并不是传统云锦的惯用题材。” 云锦博物馆馆长简名伟告诉记者,“传统云锦的龙凤题材并不很适合现代人日常使用,水墨国画题材是我们的创新,其中所用的技法也是我们云锦研究所这些年来创新研究的。”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幅云锦作品实在是太有水墨工笔画的味道了,梅树上水墨深浅的晕染、山石上毛笔的走势力度都清晰可辨,“在画家作画的时候,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都会在画中反映出来,水墨颜色有自然的晕染。但蚕丝线的颜色是固定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织锦时需要用到大量颜色差别细微的线来通过经纬交织形成水墨晕染之感。你别看这块小小的石头好像就是个黑的,其实里面有五个黑灰渐变的颜色。”
《瑞雪》
《瑞雪》局部
除了技艺外,用料也有特别的讲究,在展览中有一幅名为《瑞雪》的作品,表现得是积雪的竹林,妙就妙在这雪仿佛真的雪一样有蓬松的立体感,轻轻地搭在竹叶上,简名伟也透露了营造这种立体感的秘密:“我们把鸵鸟肚子上白色的绒毛和蚕丝碾在一起成线再来织造,这样就能一气呵成地形成这种毛茸茸的立体感。”
《浩浩大雪江山来》局部
除了立体感外,还有的作品局部呈现出了很奇异的质感,比如《浩浩大雪江山来》这幅作品,这是一幅大型山水画,在山峦上我们能看见类似青苔的东西,有着暗绿色的光泽,“这是孔雀羽织就的,古时候只有给皇帝做龙袍才会用到孔雀羽线,我们要选取雄性孔雀发情期换毛掉下来的墨绿色部分的孔雀羽,只有这个时候的孔雀羽颜色、质感和光泽度是最佳的,这种用料极其珍贵。”
“文化传承不容易啊。”简名伟感慨道,“我觉得云锦文化传承有两点核心,一个是成为产业,如果文化没办法成为产业,只停留在博物馆成文物是没办法自我造血的。第二是云锦一定要创新,经典的龙纹云纹我们要传承,但更要守正创新,让世界看到云锦之美。”展览中还展出了不少云锦的文创产品,包括提包、胸针、团扇等等,“希望有一天我们南京云锦也能打入世界高端奢侈品市场,让云锦成为中国文化的品牌。”简名伟笑着说,“虽然路还有很远,但我们还在不断努力当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部分图片由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提供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