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天,层林尽染,除了观赏,还有网友用这些五彩斑斓的树叶进行了创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网友@知奥用落叶在地上呈现“月亮和星星”,在公园铺出一张“彩色的圆形入户地毯”,甚至在湖面也铺了一块“长形彩虹毯”……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从事设计行业的@知奥表示,拼树叶这样的创作,被称为“大地艺术”,“我一开始是欣赏和模仿,试着创作后有了灵感和创意,女儿对色彩和艺术也很感兴趣,和她一起创作,我们收获了很多成就感。”
湖面上有一条“彩虹色地毯”,4万多人点赞
“探索、设计、我的自然生活”,是@知奥的个人简介。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用树叶、树枝、花瓣等进行的艺术创作,记录他收集大自然材料和快速手工制作的过程,收获了很多粉丝。
一条“湖面上的彩虹色地毯”得到了4万多的点赞,树叶被整整齐齐地“码”在水面上,颜色从绿到黄到橙再到红,100多片树叶,自然过渡,似乎在呈现秋天树叶变红的过程。网友纷纷点赞“太厉害了”,还有网友诗意点评说“铺叶清溪上,请君踏深秋”,引来其他网友表示确实有想一脚踩上去的冲动。
更多的人在咨询是“怎么做到的”。@知奥告诉记者,这个公园他常去,刚好那天遇到了一片浅水区,先蹲在水边把叶子一片一片“码”进去,每摆两三行,就用小棍儿利用巧劲慢慢地把它们往前推,推到远一点的位置,然后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最后把露着缝儿的地方用单片落叶补上直到完成,“看着大自然一点一点在流动,这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治愈的过程。”
这不是@知奥第一次在水面上进行创作,只是之前都是小水坑,比如在雨后的公园,看到面积稍大的水坑,他就会做一些尝试,“这条‘彩虹色地毯’,也是偶得。那天刚好天晴无风,水面安静,张力合适,就尝试去做了,前后忙乎了一小时左右。”更让@知奥感觉非常有趣的是,在摆完这块“水面彩虹地毯”后的三四天,他再次带女儿去这个公园溜达时惊喜地发现,“地毯”还漂浮在湖面上呢,并没有被吹散。
“今日无风”是重点,作品常常被风“抢”了
草地上的创作则相对要多一些,进入秋天,树叶的颜色丰富了起来,可以做一些有层次的创意。@知奥常带女儿去公园,捡些落叶,他们铺了一张圆形的“入户地毯”,这块“入户地毯”至少有五种颜色,嫩绿、深绿、金黄、深褐、玫红……叶子与叶子之间不仅颜色不一样,深浅程度也不同,而同一片叶子的根部和顶部,或者边缘和中心的色彩也深浅不同。经过多次搭配,整个“地毯”的颜色十分亮眼好看。评论区有网友赞叹“颜色搭配好漂亮”“五彩斑斓的灵魂”。
@知奥告诉记者,这块“圆形的入户地毯”,从收集叶子到摆完,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图中看起来很少见的玫红色叶子叫作“五叶地锦”,就是爬山虎,“它是最容易变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它变色期间有一个阶段会呈现玫红色。”
很多经常浏览@知奥作品的网友已经总结出了经验,一旦看到@知奥发布作品,便评论“今日无风,晴”。@知奥笑说,这确实是重点。他的作品都是在天气晴好,小风或是无风的情况下完成的,“一开始没有经验,确实会来来回回摆很多次,常常摆一半就被风吹散了,都要抢时间拍照留念,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风给抢走了。”
吃了不少亏后,@知奥就开始留意天气,摆的时候也会尽量选择在树叶比较密、进风少的林子里边,“最怕的就是看起来像没有什么风,但是突然就一阵一阵的,风也会搞偷袭,所以大风天我尽量不创作。”
另外,@知奥也会经常做些五分钟“自然手工”,比如,可爱的“松果猫头鹰”,就是用彩色的毛线缠绕松果的空隙,然后再用短枝和果壳粘贴出五官,小黑豆做眼睛,白色水彩笔点睛;用柳条做一根魔杖,也可称为仙女棒,在公园里十分吸粉,每次编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小朋友来围观;还会用树叶和树枝,制作出“树叶挂饰”。
“这种自然游戏让我们一家收获了很多快乐”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秉承着这个观点,@知奥喜欢带着女儿去公园感受大自然,体味自己小时候抓虫子、玩泥巴、编花环戒指等自然乐趣。
@知奥从事设计行业,平时也喜欢花花草草,比较关注自然与设计,后来发现女儿也挺感兴趣,“而且她对色彩搭配的感觉还不错,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我们会一起去收集材料,遇到不认识的植物,就先用手机拍照,再识别,一起学习。手工实际操作时,如何固定、拼贴,如何让呈现效果更好,我们会一边玩一边讨论,再一起解决问题,这种自然游戏让我们一家三口收获了很多快乐。”
@知奥的家里有很多植物拼贴和手工制作的摆件挂件,都是他和女儿一起制作的,他说,通过亲手制作,从零散的材料到有趣的装饰品,再到用来丰富家里的空间,整个过程相当有意思。
他还分享道,在大自然里,其实一年四季都是彩色的,不过秋天会比较特殊一些,因为树叶会变色,有那种大片又丰富的色彩,非常漂亮,“一般来说,我们逛公园会随身带一个小拎袋,逛着逛着就能收集一袋子树叶。像这样的秋天,有的树下,满地都是落叶,在原地扫出一块干净场地,就可以开始拼作品了。”
除了树叶,@知奥表示,其实也可以用干果、石头等不会受季节影响的材料来创作,他将跟女儿一起创作出更多有趣又接地气的作品,甚至也希望将自己从事的建筑设计行业与自然艺术结合起来。
实习生 王易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图片来自@知奥的社交平台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