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指导下,将在2022年8月至10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宝物奇旅”融媒体行动。在各市区文旅及其所辖博物馆的联动推荐下,经过网友票选和专家遴选,最终选拔出具有江苏文化标识意蕴的“十三宝”。
谁将为连云港“代言”?今日,让我们走进连云港市博物馆“探宝”。这座成立于1973年5月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市博物馆集中展现连云港地区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史前的粗犷、商周的庄严、汉唐的繁华、明清的精绝,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徜徉其间,仿佛穿越时空,直面千百年前的文明,让人流连忘返。
连云港市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保存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东海尹湾汉墓简牍,有历经2000多年而保存完好的全国第三具汉代湿尸凌惠平、内容奇妙华美绝伦且面积较大的汉代长寿缯绣、稀世珍品汉黄玉猪以及产自缅甸的明代玉佛等文物珍品,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大圣湖畔的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于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大圣湖旁,现存塔身兴建于宋代天圣元年(1023)。因此塔是为供养“释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得名“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
1974年,在对阿育王塔进行修复过程中,于塔心柱内发现一长方形砖室,南北长107厘米,东西宽80厘米,高195厘米,方向南偏西12°,其中共出土了27件佛教艺术精品。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石函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件。
海清寺阿育王石函89cm×41cm×60cm(前)
该石函是目前我国发现数量极少的唐宋舍利石函之一,全器制作精美,充分反映出唐宋时期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和佛教艺术风格,现为一级文物。 函体的上半截为石棺,下半截连着束腰型的须弥座,两者结合为一整体,系用整块青砚石雕成。长9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函盖为顶,边坡四周浮雕四神: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须弥座上刻浮雕四力士,肩扛舍利函,手托函底。
石函两侧的图案
石函两侧分别有浮雕画面,前半部分是诸天降十二部天乐来迎佛入涅境。前导者掌伞,第二人击钹,第三人执幡,第四人吹法螺。后半部分两面各有二小人架扶一顶冠长袍的长者,一为帝释,一为梵天,帝释和梵天的后面是佛的十大弟子。有的仰天长哭,有的俯首哀泣,形态各异,极其生动。石函两侧刻画图案的意义是用音乐供养佛塔,可称为《帝释梵天礼佛图》或《音乐供养图》。 整个石函造型凝重,构思巧妙,内涵丰富,高浅浮雕和阴线刻技法并用,纹饰精美,雕刻细腻、形象生动,是件具有唐代风格的佛教艺术珍品。
罕见的汉代丝织品
西汉长寿绣丝衾
该幅西汉长寿绣丝衾于1993年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2号墓出土,全幅残长154厘米,宽约47厘米,发现时覆盖在死者身上,用于殓葬死者,棕色真丝绢地,图案自下而上展开。 经专家鉴定,这幅汉绣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发现的年代最早、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汉代绣品,现为一级文物。底料为真丝,呈朱红、棕、褐、土黄等色,残缺严重。针法为西汉绣件的典型技法——辫绣针法,经粗纬细,织纹清晰。
西汉长寿绣局部细节
该缯绣纹饰色彩鲜艳,画面内容丰富,以稠密的星云、瑞气为地纹,悬缀的三条球形饰物为主纹饰,辅助羽人、凤鸟和众多的仙人神兽纹样来表现天、地、人间,寓意灵魂升天,长寿极乐。西汉存世至今的丝织品较为罕见,该件长寿绣丝衾的出土对于研究汉代纺织史及刺绣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清嘉庆紫铜琉球炉
在连云港市博物馆“文明之光照连云”的展厅内,陈列着一尊造型敦厚,形如饭钵的紫铜香炉——清嘉庆紫铜琉球炉,通高20.5,口径17.7cm,腹径31.0cm,缺口长11.6cm,宽6.8cm。此炉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
琉球炉全貌
琉球炉,原为连云港市法起寺的“镇寺之宝”,在香炉的腹部镌刻有三个方圆相济、轻重有致隶书大字“琉球炉”,题款者为嘉庆丙子年(1816)时任海州知州的韩城人师亮采。此外还有“三品金,一瓣香,航海来兮波不扬”的篆字题刻,炉内所留铭文中,详细记载了一段发生在202年前的陈年往事。
该铜炉记述的来历,见证了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1816)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一艘不知何处的海船因遭遇风浪搁浅在海州湾鹰游岛(今东西连岛)附近,只见船上之人皆身穿僧衣,脚穿木屐,头发拢至头顶,用簪子挽成发髻状。其中为首的一位长者年逾半百,头戴黄色帽冠,彬彬有礼,颇有儒者风范。只是这些人所说的话语,当地人没有能听得懂的。于是,有人拿来纸笔,头戴黄帽之人自称叫毛朝玉,为清代琉球国八品巡见官,他奉命到八重山整饬民风三年期满回朝复命,不幸中途遇风,在海上整整漂泊了半个月,原本一船人等都已丧失了生还的希望,不料竟奇迹般得以逃生,实乃天命也。据毛朝玉叙述,船上共有23人,其中10人是毛朝玉的亲友,其余13人皆为水手。船上所载米麦乃上交的租税,由于船体损坏,已损失十之六七。
适逢巧合,知州师亮采正在主持巨型宾兴大礼,设宴款待即将赴乡试的读书人。师知州闻讯后,一面上报巡抚,一面派人帮助修船,他还邀请毛朝玉一行赴宴馆里。毛朝玉对于海州人民的及时搭救感激涕零,席间,他将一只紫金铜炉赠予师知州,以作永久纪念。
琉球炉所刻铭文
师亮采接过这个代表中琉两国深厚友谊的礼物,奋笔题词:“琉球炉。嘉庆丙子夏,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等二十三人,海舶遇飓风,飘至海州鹰游门。知州师亮采日给廪饩,请大府,奏送闽,附船还国。朝玉临行,以炉相怡。因供奉宿城山法起寺,并系以铭:三品金,一瓣香,航海来兮波不扬。嘉庆丙子秋月,朝者大夫知海州事韩城师亮采题。”
该铜炉是反映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关系的重要物证,对于中外交流史,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实习生 徐燚宸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