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费案件背后另有隐情法官促成调解,孩子喊出迟到11年的“爸爸”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12 19:34:29

一声迟到11年的“爸爸”,背后是一起不同寻常的抚养费纠纷案件。

王燕(化名)与刘刚(化名)因游戏结缘,进而确认恋爱关系。后王燕怀孕并生下儿子小彬(化名),孩子一直由母亲抚养长大。2021年,因母子俩先后生病和受伤,母亲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力支付孩子医药费,王燕联系刘刚请求支付相关费用,但刘刚称其已组建家庭且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支付了1万余元后便不再支付。

母子俩生活陷入困顿,遂起诉至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诉请刘刚支付过去11年的抚养费,同时今后按月支付一定数额的抚养费至小彬成年……

母子俩生活陷入困境,法官“家访”了解情况

为了解母子俩真实的生活情况和实际困难,鼓楼法院少家庭法官林冬华和辛果工作室调解员金璞华,就这起抚养费案件前往原告家中进行了实地走访。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老旧小区,母子二人与他人合租,破旧的卧室几乎全被杂物挤满,床铺狭小,整个房间内没有任何走动的空间。

“小彬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今年5月出了车祸以后经常会头晕恶心,学习受到影响。由于肇事者逃逸没有得到赔偿,所以我就想早点拿到抚养费带他看病,让孩子能安心学习。我自己也得了一种罕见病……”母亲王燕说到这里,潸然泪下。

“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法院会尽力帮助你们解决问题的。”林冬华详细了解了相关情况,拉着王燕的手劝慰道。

林冬华拿出准备好的法院文创文具送给小彬,“小朋友,等你身体恢复好了,就可以用它来写功课啦!”小彬看着面前柔声细语的法官,轻轻地点点头。

案件背后另有隐情,父亲道出实际困难

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间,小彬因头疼症状不见好转,不得不延迟上学。为尽快解决孩子的治疗费用问题,调解员金璞华联系上被告刘刚,请其前往法院配合了解情况。

出乎调解员金璞华意料的是,刘刚在交谈中眼圈屡次泛红,他表示当年认识王燕时年纪较小,尚不成熟,又匆匆分开,这么多年也不知孩子的存在。现在王燕诉至法院,自己不敢推卸责任,只希望能尽快做亲子鉴定,确认与孩子的关系。金璞华立刻联系林冬华,询问此时做亲子鉴定是否符合程序,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第一时间与王燕联系,在双方一致同意下,于当天下午一同前去医院进行鉴定采样。

几天后,鉴定报告出来了,证明刘刚确实是小彬的亲生父亲。面对鉴定结果,刘刚低下了头,“我现在结婚了,还有个4岁的孩子,每个月也只有四五千的工资,实在支付不了原告要求的一次性支付数十万元抚养费,每个月也拿不出3000元给小彬……”

听到这些,王燕的情绪再也控制不住,一股脑道出这些年独自一人抚养孩子的艰辛。

(图)法官与调解员研究案情

法官耐心促成调解,孩子终于喊出“爸爸”

“原被告各有苦衷,境遇也让人十分同情,我们理解大家走到诉讼这一步也是迫不得已。但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非婚生子享有与婚生子同等的权利,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林冬华在说明法律规定的同时表示,法院会支持女方请求支付抚养费的诉求,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具体数额原被告双方是否可以继续商量协调。对此,原被告双方均表示接受。

在法官和调解员入情入理地劝说下,刘刚提出每个月支付1300元作为抚养费,并且将过去11年所欠的抚养费以每年1万的形式补付给原告。除了抚养费,他还表示,为了弥补过去缺失的父爱,愿意每年看望孩子6次以上,在过年过节时留出时间来陪伴小彬,见证孩子的成长。

说到动情处,刘刚伸出双手揽小彬入怀,眼里含着泪光。在法官的见证下,孩子喊出了那声迟到11年的“爸爸”,打开了十余年父爱缺席的心结,道出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思念。

庭后关心仍在继续,母子俩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据介绍,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一直是南京法院工作的重点。对于这起抚养费案件,除了促进双方当事人的调解,鼓楼法院也做了很多庭外工作。

一方面,在了解到王燕患病生活困难的情况后,法官林冬华和调解员金璞华前往其户籍所在地居委会,向社区调查了解帮扶政策,并帮助当事人申请了低保。在获知低保申请通过后,王燕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和短信向法院表示了感谢。

另一方面,鼓楼法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了解到孩子小彬的实际困难,召开会议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看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探索常态化帮扶机制,力求帮助这对母子切实解决问题。

“法官,这学期小彬成绩进步很大,门门功课都是优。”近日,王燕给林冬华发来微信,欣喜地晒出儿子的成绩单。案件结案后,林冬华仍一直关注母子俩的生活状况,定期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如今,小彬的身体已恢复了健康,父亲刘刚按月支付抚养费,母子俩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通讯员 宁法宣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