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知名人物,他的《圆圆曲》等被誉为“梅村体”,向有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说法,今年是他去世350周年。旧事重温,且来说说他与南京的云烟过往。
一
1630年,崇祯三年,吴梅村与年长他7岁的老师张溥等一道来南京参加乡试,这应该是吴梅村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太仓到省城来,也就是留都南京,吴梅村喜欢说的“南中”。此次南京之行,除了吴梅村、张溥外,还有吴梅村的发小吴继善、吴克孝等复社中人。吴继善,就是在梅村文字中不断出现的吴志衍。
此次南京之行,吴梅村三场考试,都很得心应手,颇有志在必得的把握。等待放榜空暇,张溥忙里偷闲,召集复社中人,聚会晤谈,声势浩大,类似于当今的一些论坛,史称金陵大会。吴梅村作为年轻后进,参与会务,结交各方,忙前忙后,自不待言。会后不久,秋闱放榜,杨廷枢名列榜首,亦即解元。吴梅村名列第十二名。张溥、陈子龙、吴昌时、吴继善、吴克孝、彭宾、万寿祺、阎尔梅等也都榜上有名,皆大欢喜。这些人等,多为复社中人,复社之声望,更为煊赫。
好事连连,次年,吴梅村北上京都参加会试,高中会元,殿试中又得榜眼。两榜联捷,锦上添花。有人质疑,崇祯帝亲自调阅答卷,批下“正大博雅足式诡靡”,一锤定音。
1640年,崇祯十三年,吴梅村自京城调南京任国子监司业。朝廷任命是在阴历4月14日,而吴梅村到南京已经是8月份了。
南京国子监,大致就在鸡鸣寺南,如今南京西自进香河往东到太平北路,再往南延至珠江路左近。国子监的选址据说出自朱元璋,正式营建在1381年,洪武十四年。国子监有房舍千余间,成贤门、集贤堂、彝伦堂等,高大壮丽,气魄雄伟,颇有大明开国之时的恢弘大气。吴梅村到此,暂时忘却了京城重地令人厌恶的党争倾轧、烂额焦头的内乱燎原、不忍直视的辽事日逼。烟波浩渺的玄武湖,葱茏叠翠的鸡鸣山,更有藏书丰富的国子监小环境,他在此乐得逍遥,读书会友,很是快意。他在《宋子建诗序》中曾提到这一段难忘的时光:
往者余叨贰陪雍,云间宋子建偕其友来游太学。当是时,江左全盛,舒、桐、淮、楚衣冠人士避寇南渡,侨寓大航者且万家,秦淮灯火不绝,歌舞之声相闻……余讲舍在鸡笼山南,远睨覆舟,近揽灵谷,俯瞰玄武,陵树青葱,觚棱紫气,皆浮光荡日,照耀乎吾堂之内。有池十亩,为亭五楹,树以桐梓杉楮,被以芙蕖菱芡。凡四方宾客之过者,图书满架,笙镛在列,招延谈咏,殆无虚晷。子建至,则相与讲德论艺,命酒赋诗,极昼夜勿倦。盖山川之胜,文章之乐,生平所未有也。
吴梅村在南京国子监时,除了宋子建,穆苑先、宋存标、叶树声等都来过此地,看望吴梅村。他与南京的白梦鼎、白梦鼐兄弟,诗人杜濬,医生杨季衡也都有交往,当然,还有说书艺人柳敬亭、画家邵弥等。
但,才过而立之年的吴梅村察形观势,倍感天下将有大乱,常有挂冠而去的念头,不断萦绕。他有一《送何省斋》,曾如此说道:
我昔少壮时,声华振侪辈。讲舍鸡笼巅,宾朋屡高会……凭阑见湓口,传烽响笳吹。海宇方纷纭,虚名束心意。夜半话挂冠,明日扁舟系。问余当时年,三十甫过二。采药寻名山,筋力正强济。濯足沧浪流,白云养身世。长放万里心,拔脚风尘际。
当时的江北形势,已经日益糜烂,残局难收。李自成、张献忠东山再起,更为犀利,席卷中原。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陷洛阳,处死福王朱常洵,震惊朝野,后来在南京粉墨登场的小丑弘光帝朱由崧就是朱常洵的儿子。杨嗣昌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仰药而尽,畏罪自杀。此情此景,敏感的吴梅村怎会无动于衷毫无反应?他与邵弥“共登鸡笼山,东望皖楚,忧生伤乱,泣下沾襟”。
崇祯十四年五月,张溥去世,复社被温体仁、张至发、薛国观、魏照乘等当权显要不遗余力,一味打击排挤,吴梅村倍感势单力孤,履薄临深,急于抽身而退。他有一《南中与志衍书》,向吴继善诉说衷肠,其中就南京有如此描述:
清凉寺无高座谈经,玄武湖无水犀耀甲。功臣庙画壁漫漶,无陆探微、顾野王添越公、鄂公毛发;铜浑天仪款识皆蒙古、色目人,不得如徐铉、萧子云大小篆书。太学经库,书简脱落,不及竟陵王子良钞集经史百家;诸生贩缯卖浆者儿,不及雷次宗、伏挺教授生徒数百。列肆桥门,多篱壁间物,无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枪。秦淮歌舫有屠沽气,不得碧玉吹箫,桃叶持楫,唱《乌栖曲》,谢灵运、刘孝标辈作醉人。志衍闻之,又爽然自失矣。
吴梅村熟读三史,喜欢用典,陆探微是南朝刘宋时期画家,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顾野王也是六朝人物,是史学家,擅长书法、丹青。越公是隋朝大臣杨素,鄂公是唐朝名将尉迟敬德,竟陵王萧子良、萧子云、雷次宗、伏挺等也都是六朝人物。嵇叔夜即嵇康,徐景山是徐邈,曹魏重臣,嗜酒。刘孝标即刘峻,以注释《世说新语》而著称。
一番纵谈古人之后,吴梅村话锋一转,决意归回太仓:
嗟乎!凉秋独夜,危峰断云,梧桐一声,猿鸟竞啸,追念旧游,独坐不乐。世已抵随和,而吾犹恋腐鼠,若弟者独何以为心哉!丈夫终脱朝服挂神虎门,不能作老博士署纸尾也。归矣志衍,扫草堂待我耳!
大致在此期间,吴梅村结识卞玉京,结下一段难了情缘。吴梅村与卞玉京曾一起送吴继善奔赴巴蜀成都,卞玉京有一首七绝送吴继善:
剪烛巴山别思遥,送君兰楫渡江皋。愿将一幅潇湘种,寄与春风问薛涛。
卞玉京如此才情明慧,卓然而立,令人讶异。吴梅村此后为卞玉京写有多首诗词,尤以《琴河感旧》《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著名于世,让人感怀。
二
吴梅村再到南京,已经是天崩地裂的甲申巨变之后。福王朱由崧被拥立南京,意图与满清分庭抗礼。吴梅村对之亦抱有期待,据谈迁《国榷》载,崇祯十七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吴梅村被召拜为詹事府少詹事,但吴梅村并没有马上赶到南京,他有一《辞职疏》,谦恭恳切,颇有“报国有心趋朝无力”的无奈:
自国难惊心,旧疴弥剧,病痁两月,复加下痢,清羸困弊,几不自支。
一旦待吴梅村身体恢复,他就告别太仓,大致在十月份来到南京。他有《甲申十月南中作》,如诸多复社中人一样,吴梅村起初对弘光小朝廷也充满热望。南京毕竟是虎踞龙盘之都,六朝烟水,山河形胜,朱明肇兴于此,即使如东吴、南宋江山半壁,也绵延有年,终成鼎足而立之势,不可小觑。当时的天下大势,朱明并非没有机会翻盘,即使割据东南,也属差强人意。可是,吴梅村仔细观察,看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仍旧是故伎重演,刘泽清等武人强梁跋扈,气焰嚣张。他觉得这帮人等断难成事,也就两个月时间不到,吴梅村就心灰意冷,决意离去。
崇祯十七年冬,吴梅村有一《有感》:
已闻羽檄移青海,是处山川困白登。
征北功惟修坞壁,防秋策在打河冰。
风沙刁斗三千帐,雨雪荆榛十四陵。
回首神州漫流涕,酹杯江水话中兴。
不仅仅是马士英、阮大铖,当年与吴梅村有嫌隙的蔡亦琛又官居要津,炙手可热。吴梅村审时度势,三十六计走为上,大致在弘光元年正月二十八日,他向朱由崧递交《乞假养亲疏》,以母病为由脱身。南明小朝廷纷纷扰扰,沐猴而冠,对吴梅村并不在意看重,也就准假放行了。顾湄《吴梅村先生行状》中如此说吴伟业:“知天下事不可为,又与马、阮不合,遂拂衣归里”。此后,弘光朝再次征召,吴梅村决意不回,有《升任请养疏》《自陈不职疏》等,态度坚决,不再回头。
三
1653年,顺治十年,吴梅村被清廷征召,受到多方压力,让他颇为踌躇犯难。他在此年春夏之交,曾来南京,拜见两江总督马国柱,希望能够得到理解宽免,不再出仕满清。但,他经过一番了解努力,知道大局已定,无可挽回,便怏怏而返太仓,于此年秋北上仕清,抱悔终身。吴梅村此番来到南京,物是人非,亡国之感,尤为强烈。他有一《辞荐揭》呈送马国柱,与《上马制府书》大同小异,苦苦哀求,楚楚可怜。但马国柱岂能左右决定他是否进京?吴梅村有七律《投赠督府马公》两首,其一是:
十年重到石城头,细雨孤帆载客愁。
累檄久应趋幕府,扁舟今始识君侯。
青山旧业安常税,白发双亲畏远游。
惭愧荐贤萧相国,邵平只合守瓜丘。
吴梅村所说萧相国,并不是说马国柱,而是满清的大学士陈名夏、陈之遴。吴梅村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他有一《自叹》七律: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鼓枻有心逃甫里,推车何事出长干?
旁人休笑陶弘景,神武当年早挂冠。
吴梅村在南京盘桓,写下了九首七律,《钟山》《台城》《国学》《观象台》《鸡鸣寺》《功臣庙》《玄武湖》《秣陵口号》《登上方桥有感》,篇篇精彩,令人叫绝。
且来看吴梅村的《钟山》:
王气消沉石子冈,放鹰调马蒋陵旁。
金棺移塔思原庙,玉匣藏衣记奉常。
杨柳重栽驰道改,樱桃莫荐寝园荒。
圣公没后无抔土,姑孰江声空夕阳。
吴梅村所说圣公,是更始帝刘玄,他被绞死。吴梅村以他来代指朱由崧,平庸傀儡,昏庸不堪,真是贴切允当。
吴梅村说《台城》:
形胜当年百战收,子孙容易失神州。
金川事去家还在,玉树歌残恨未休。
徐邓功勋谁甲第,方黄骸骨总荒丘。
可怜一片秦淮月,曾照降幡出石头。
朱棣自金川门攻陷南京,但明朝毕竟还姓朱。徐邓是徐达、邓愈,方黄是方孝孺、黄子澄,都是明初的显赫人物。
吴梅村的《国学》,自然是指国子监,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松柏曾垂讲院阴,后湖烟雨记登临。
桓荣空有穷经志,伏挺徒增感遇心。
四库图书劳访问,六堂弦管听销沉。
白头博士重来到,极目萧条泪满襟。
桓荣是东汉初年儒生,伏挺是萧梁儒生,受梁武帝萧衍赏识,吴梅村以这两人自况,并不算高攀自大。
吴梅村眼中的《鸡鸣寺》:
鸡鸣寺接讲台基,扶杖重游涕泪垂。
学舍有人锄野菜,僧寮无主长棠梨。
雷何旧席今安在?支许同参更阿谁?
唯有志公留布帽,高皇遗笔读残碑。
吴梅村说的雷何是指雷次宗与何尚之、何承天,都是南朝刘宋时期人物。支是支遁,许是许询,两人为东晋高僧。志公和尚与齐武帝有交集,齐武帝与其两子先后死去,梁取代齐。吴梅村以此来影射崇祯帝自缢煤山,福王、唐王也都被杀而死。高皇,自然是指朱元璋。梅村故国情愫,浓烈沉重,笔调苍凉。
吴梅村笔下的《功臣庙》,庙宇已经不在,但吴梅村的感慨却留了下来:
画壁精灵间气豪,鄂公羽箭卫公刀。
丹青赐额丰碑壮,棨戟传家甲第高。
鹿走三山争楚汉,鸡鸣十庙失萧曹。
英雄转战当年事,采石悲风起怒涛。
吴梅村在此以尉迟敬德、李靖指代徐达、常遇春,楚汉之争,是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争锋。采石矶大战,常遇春身先士卒,攻入南京。如今城头变幻,朱明已成满清,无限悲凉之感,扑面而来。
吴梅村重游玄武湖,朱元璋在玄武湖建筑黄册库,作为收藏全国户籍簿即黄册场所,后湖被封禁近三百年。吴伟业的《玄武湖》,由此慨叹:
覆舟西望接陂陀,千顷澄潭长绿莎。
六代楼船供士女,百年版籍重山河。
平川岂习昆明战,禁地须通太液波。
烟水不关兴废感,夕阳闻已唱渔歌。
吴梅村还有一《登上方桥有感》:
石梁天际偃长壕,势压鱼龙敢遁逃。
壮丽气开浮广术,虚无根削插崩涛。
秋腾万马鞭梢整,日出千军挽饷劳。
回首泰坛钟磬远,江流空绕断垣高。
上方桥即今南京光华门外七桥瓮。《明一统志》载:上方桥“在正阳门外”,以近外郭上方门而名。
吴梅村除以上八首诗外,他还写有另一首七律《秣陵口号》:
车马垂杨十字街,河桥灯火旧秦淮。
放衙非复通侯第,废圃谁知博士斋。
易饼市旁王殿瓦,换鱼江上孝陵柴。
无端射取原头鹿,收得长生苑内牌。
朱明公侯邸第,已成满清官衙。国子监废毁荒芜,垦成菜圃。巍峨宫殿,化成堆堆瓦砾。明太祖孝陵成为樵牧打猎场所,任人随意践踏。
吴伟业在南京屡屡提到国子监,意犹未尽,不吐不快。他凝神聚力,呕心沥血,写出长篇五言古诗《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晓畅明白,如话家常。但,可圈可点,堪称史诗,现不嫌啰嗦,照录全诗:
寒潮冲废垒,火云烧赤冈。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平生游宦地,踪迹都遗忘。
道遇一园叟,问我来何方?犹然认旧役,即事堪心伤。开门延我坐,破壁低围墙。却指灌莽中,此即为南厢。衙舍成丘墟,佃种输租粮。谋生改衣食,感旧存园庄。艰难守兹土,不敢之他乡。
我因访故基,步步添思量。面水背苍崖,中为所居堂。四海罗生徒,六馆登文章。松桧皆十围,钟管声锵锵。百顷摇澄潭,夹岸栽垂杨。池上临华轩,菡萏吹芬芳。谈笑尽贵游,花月倾壶觞。其南有一亭,梧竹生微凉。
回头望鸡笼,庙貌诸侯王。左李右邓沐,中坐徐与常。霜髯见锋骨,老将东瓯汤。配食十六侯,剑珮森成行。得之为将相,宁复忧封疆。北风江上急,万马朝腾骧。重来访遗迹,落日唯牛羊。吁嗟中山孙,志气胡勿昂。生世苟如此,不如死道旁。惜哉裸体辱,仍在功臣坊。
萧条同泰寺,南枕山之阳。当时宝志公,妙塔天花香。改葬施金棺,手诏追褒扬。袈裟寄灵谷,制度由萧梁。
千尺观象台,太史书祯祥。北望占旄头,夜夜愁光铓。高帝遗衣冠,月出修烝尝。图书盈玉几,弓剑堆金床。承乏忝兼官,再拜陈衣裳。南内因洒扫,铜龙启未央。幽花生御榻,苔涩青仓琅。离宫须望幸,执戟卫中郎。万事今尽非,东逝如长江。
钟陵十万松,大者参天长。根节犹青铜,屈曲苍皮僵。不知何代物,同日遭斧创。前此千百年,岂独无兴亡。况自百姓伐,孰者非耕桑。
群生与草木,长养皆吾皇。人理已澌灭,讲舍宜其荒。独念四库书,卷轴夸缥缃。孔庙铜牺尊,斑剥填青黄。弃掷草莽间,零落谁收藏。
老翁见话久,妇子私相商。人倦马亦疲,剪韭炊黄粱。 慎莫笑贫家,一一罗酒浆。从头诉兵火,眼见尤悲怆。
大军从北来,百姓闻惊惶。下令将入城,传箭需民房。里正持府帖,佥在御赐廊。插旗大道边,驱遣谁能当。但求骨肉完,其敢携筐箱。扶持杂幼稚,失散呼耶娘。
江南昔未乱,闾左称阜康。马阮作相公,行事偏猖狂。高镇争扬州,左兵来武昌。积渐成乱离,记忆应难详。下路初定来,官吏逾贪狼。按籍缚富人,坐索千金装。以此为才智,岂曰唯私囊。今日解马草,明日修官塘。诛求都到骨,皮肉俱生疮。
野老读诏书,新政求循良。瓜畦亦有畔,沟水亦有防。始信立国家,不可无纪纲。春来雨水足,四野欣农忙。父子力耕耘名,得粟输官仓。遭遇重太平,穷老其何妨。
薄暮难再留,暝色犹青苍。策马自此去,凄恻摧中肠。顾羡此老翁,负耒歌《沧浪》。牢落悲风尘,天地徒茫茫。
诗题中的南厢,指原国子监内司业宅,一溜九间的南厢房。吴梅村故地重游,感慨无端。当年的国子监,如今荒草离离,砖头瓦砾间,有畦畦粮田。吴梅村偶遇一位老人。问答间,两人觉得面熟,仔细辨认,互相记起对方,老人就是当年国子监南厢房的差役。吴梅村凭吊旧迹,追思往事,眼前渐渐浮现出国子监的当时模样,黍离铜驼之悲,难以释怀。
吴梅村特意到秦淮河畔拜访寇湄,写有《赠寇白门六首》,其中两首是:
南内无人吹洞箫,莫愁湖畔马蹄骄。殿前伐尽灵和柳,谁与萧娘斗舞腰?
旧宫门外落花飞,侠少同游并马归。此地故人驺唱入,沉香火暖护朝衣。
吴梅村还曾到城南天界寺去看方以智,所谓晚明四公子之一。方以智以诗作与吴梅村分享:
金刚玉剑三尺水,断鳌截浪掀天起。
五历镬汤淬百次,挥截万里到桑梓。
煴火熏煎髑髏髓,家常炉炭寒冰气。
须弥山在左右趾,毫发不动有如此。
吴梅村自愧弗如,怏怏告别。
吴梅村四次到南京,或来参加乡试,满意而归;或来此工作,都是凄然而去;或到此央托求人,渴望转圜不到北京,最终还是无奈登程北上,三年后惨然回返。归乡之后的吴梅村也并非平静无事,各种惊扰,令其心惊肉跳。
1672年初,350年前,63岁的吴梅村溘然长逝。但,吴梅村留下的文字,记录时代,万古不灭。
【文中图为明代画家魏之克所绘金陵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