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毕业季来临,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总能见到一群举着相机,拿着道具,到处寻找拍摄场地的小导演、小摄像、小美工……这是六年级“小南狮们”最爱的校本课程时间——制作一部“小人国的微电影”。从剧本编写,到场景搭建,再到拍摄、配音、剪辑等,微电影制作的所有环节均由同学们分组独立完成。老师们作为项目导师,教授基本的电影制作知识,提供技术支持,但更多的是鼓励孩子们大胆、独立地去创作。
据了解,今年南师附小六年级学生共提交了72部作品。近日,经过各班的汇报与全校评选,南师附小“2022年度小人国十大微电影”荣耀出炉,这也成为了毕业生们献给母校的毕业大礼。
厉害!六年级的她用Pr剪微电影
“十大微电影”之一的《兔子爸爸的秘诀故事》由范珺琦、周煦桐、徐子钧、刘书榕、吴沛宜五位同学组队完成。这支微电影是一个定格动画,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兔子爸爸”组将场景布置在了美丽的玄武湖畔,然而与此同时产生了新问题,环境十分嘈杂。“我们先把照片拍摄好,录音的时候就一直在玄武湖里打‘游击战’,躲避嘈杂的人群,最终在一个小树林里完成了配音。”范珺琦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完成后期,组员周煦桐还学习了专业剪辑软件Pr的使用。”
“我们最终共拍了499张照片,我把它们导入Pr,然后将配音和画面匹配上,进行剪辑。”周煦桐说,“这个软件还是有点难度的,我学了两天,才学会了剪辑、调速等基础功能。”
成长!从“争吵”开始到学会“团结协作”
由芦鼎然、董子瑄、曾奕然、赵俪雯、秦溪潼、李啸洋组成的拍摄小组完成了微电影《李大钊》的制作。这部纪念英烈、缅怀历史的短片设计了三个不同场景,讲述了伟大革命者李大钊的故事,令不少老师竖起大拇指。然而,在微电影制作过程中,小组内其实还发生过小摩擦。“我们一开始搭建场景时,没有提前沟通好,不少需要各自准备的材料都没带到学校,导致其他组已经完成场景搭建,我们才搭建了基础的地基部分,然后我们就发生了一些‘争吵’。”在团队中负责剪辑的董子瑄告诉记者。
之后,小组内部重新进行了沟通讨论,导演曾奕然明确了每个组员的分工。“比如说他们去搭房子,我们就去把地基用热熔胶粘好,然后到时候再把房子和地基拼起来,分工合作后效率就明显提高了。”
组员赵俪雯介绍,这部微电影中还有个亮点就是芦鼎然的配音。“我们作品中有6个人物,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芦鼎然一个人完成了所有配音,而且效果很棒。从一开始的‘争吵’,到之后团结一致获得‘十大’,我们真切地理解了‘团结协作’的意义,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欢乐!每个人都有奇思妙想
有“争吵”,亦有“欢笑”。王语恒、朱彦昕、杜功瑾、陈亭旭、石峥逸、吴潇粲组成的小组拍摄制作了《新版乌鸦与狐狸》,从剧本创作到道具设计,团队氛围一直很欢乐。
杜功瑾告诉记者:“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非常独特,有很多奇怪的想法,我们觉得很好玩,所以一直笑个不停。我觉得最搞笑的是故事的反转,比如故事最后,大家都以为乌鸦太傻,美味的食物被狐狸骗走了,但其实狐狸骗走的是有毒的食物,这些反转让人出其不意。还有我们的道具也很有意思,这个泡面桶只有一元钱硬币大小,这是朱彦昕自己手工制作的。”
组长王语恒说:“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场景部分,我们需要很多不同的场景,有近景有远景,有森林,有小土堆,还需要房子。所以我们很感谢另外一组同学,他们拍完之后把场景借给我们,使得我们的场景更加丰富了。”
此外,还有不少微电影作品得到了师生的认可。《长津湖之水门桥》中逼真的特效、《假日郊游记》中创意的地图设计、《乌鸦和百灵鸟》的精彩剧本等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赞。
南师附小副校长郭静介绍,今年是南师附小开展“小人国的微电影”项目化学习活动的第四年。“从2017年底开始,学校策划实施工程任务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一年级有‘玩泥巴’,现在升级为‘爱的种子’,二年级本来是‘纸张大力士’,后来升级为‘光的变形计’,三年级是‘天赐神虫’,四年级是‘降落伞’,五年级是‘博物馆之夜’,五年级曾经还开展过‘飞跃地平线’,六年级就是‘小人国的微电影’。我们根据各个年级学生学情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高年级五六年级,我们是通过总分总的形式,让学生先有一个总的启动课程,然后进行分项目的学习,像我们‘小人国的微电影’就是6个分项的学习,最后回到班级后,再将小组内容进行总的汇报与交流。”
见习记者 顾茜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图片视频由学校提供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