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自闭症儿童去哪上学?公共服务要跟上,家长也要走出误区
来源:小时新闻
2022-03-15 16:38:04

杭州吴先生(化名)为了自己4岁多的患有自闭症的外孙寻找就读幼儿园的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新闻里,为了外孙读幼儿园的事,吴先生数次致电市长热线,来回奔波,几个月都寝食难安。“12345”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协调,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经历让人唏嘘。这只是这个家庭面临的很小的一个问题。可想而知,在一个自闭症儿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要克服多少困难,闯过多少个难关。

家长们的难处大家都看在眼里。这样的难难在社会资源还相对匮乏,对家庭的支持不够。很多地方,针对特殊儿童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孩子不得不选择随班就读这样的解决方式,有些重症儿童就只能靠家庭自身来寻找康复机构。

杭州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这几年,杭州针对特殊儿童的资源教室的建设如雨后春笋。吴先生外孙所在的上城区,已建成了省示范资源教室5个、市示范资源教室12个、市合格资源教室37个,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资源教室覆盖率超30%,超过省级工作指标要求。可杭州在实施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不少难题。有资源教室却无法全部配套上专业特殊教育老师,有老师也大多以兼职为主,让整体效果打了折扣。

这样的难也有部分是观念上的,周围人的不理解和歧视,环境的不够友好等,这可能是比硬件上的不足更让家长担忧的事。

有难点就要设法解决难点。资源教室教师之所以兼职的居多,是因为按照有关政策的要求,连续三年以上随班就读学生在8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可增编配备1名特殊教育资源教师。但事实上满足这一条件的学校很少。那么能不能将相对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能不能打破户籍和学区的限制,在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进行规划建设,统筹安排?这样一来,虽然上学可能要多走一点路,但有利于集中资源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记者采访过程中得知,目前杭州市各家幼儿园对于入学儿童是否为特殊儿童采用的是自主申报,但是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了回避,理由是“担心孩子受到歧视”。家长们的心态不难理解,不主动申报无非是怕被打上标签,怕被人为地归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同龄人接受,能像普通人一样成长。

可是这样一种心态未必科学。特殊儿童的教育要远比正常儿童复杂,需要更专业更细致的介入,每个儿童情况又都不一样,需要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和支持,这不是大众化的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多开设一些特殊学校、建设一批资源教室、配备更专业的师资,并引导社会以更宽容的心态面对特殊儿童以外,家长也需要从误区里走出来。毕竟孩子的康复治疗以及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主动申报,配合教育部门的教育安排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本文为钱江晚报新闻资讯客户端“小时新闻”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客户端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要求删除稿件、赔礼道歉、赔偿本文采编成本及维权支出等。侵权举报、版权合作请联系:qbwl@8531.cn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