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人世间》,应该是“五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史”。小说以成长于1960、70年代东北某城中村的周姓三兄妹为主角,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串联起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下海” 、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的时代往事。近日,梁晓声做客网络直播间,与网友畅谈《人世间》的创作和拍摄故事,梁晓声说《人世间》的构思,最初是基于自己的“个人情愫”。
最初的构思,是基于梁晓声的“个人情愫”
“《人世间》里没有太坏的人,”梁晓声曾这样注释自己的创作,“有人强调思想,我更强调善。”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东北籍作家,写过不少畅销小说和随笔集,与以往犀利的笔锋不同,他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写写故乡东北的普通人与家常事。在这个角度上,《人世间》是一本圆梦之书。
2010年,刚过60岁的梁晓声,立志要写一部具有“年代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这几十年当中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随后,梁晓声酝酿了三年,从2013年初开始动笔。2017年底,3卷本、115万字的《人世间》出版。小说从1972年一直写到当下,他以东北一座城市普通的周家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子女为主角,串联起知青插队、三线建设、工农兵大学生、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国企改革、下海、职工下岗、棚户区改造等不同时代的百姓故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梁晓声特别提到,《人世间》最初的构思,是基于自己的“个人情愫”,梁晓声的父亲是大三线建设工人,从1950年代中期起就常年离家工作,每隔几年才有一次探亲机会。1968年,梁晓声自己下乡,探亲机会也很少,父子俩回家的时间多数是错开的。在《人世间》中,梁晓声也这样处理了周家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我是一个从小学时期起和父亲见面的时间就很少的少年。最初写《人世间》,也是想弥补自己这种感情的缺失。尤其是父亲去世之后,总觉得要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一下他们那一代的大三线工人”。
《人世间》中周家小儿子“周秉昆”身上,就有很多梁晓声小弟的影子。梁家共5个子女,梁晓声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哥哥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经济负担而没有去上,后来患上了精神疾病。梁晓声自愿下乡的第一原因,就是为了减少父母的压力。在梁晓声和大弟下乡之后,家里只留下母亲、患精神疾病的哥哥,以及小弟和小妹,“我这个小弟弟承担的家庭重担,比我和大弟在下乡期间所承担的,可能要更重一些。我也觉得他们这一代留在城市的普通劳动家庭的青年,在我们的文学画廊中、戏剧画廊中,包括影视剧画廊中,几乎是缺失的、沉默的,我也有一种情愫,为他们来写一部书”。
“雷佳音、辛柏青、小宋佳……所有的演员,他们演得都很好”
目前,《人世间》电视剧已经播出过半,还有大量情节亟待铺展,作为原著作者,梁晓声对电视剧的观感是怎样的呢?首先,梁晓声表示所有的演员都很好,“雷佳音、辛柏青、小宋佳,他们都很好”。
梁晓声还特别提到饰演“周母”的萨日娜和饰演“周父”的丁勇岱,“我当时刚看到的时候会有一点点(怀疑),因为我已经先入为主,有了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同学们的父母的形象,觉得那一代人都是偏瘦小的。但我脑子里也过了一下,就我所熟悉的、能演周父周母的演员们,谁适合呢?”或许能演“周母”的还能找出几个,但是“周父”就很难。“我们有偏瘦小的、这个年龄段的男演员,但是这些男演员未见得有工人气质,穿上工作服也还是看不出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再看丁勇岱,他真的演出了有力量、能承担的、如山的那么一个父亲形象”。
梁晓声坦言看这些老演员,是从他们的表演中获得了一种欣赏的满足,“就是说我看演员,可能不只看故事了,还看演员本身的表演,尤其是演员的微表情、目光,你会发现他们的表演是走心的”。
梁晓声还提到了剧中宋春丽和女儿“郝冬梅”吵架的那场对手戏,“两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一流的,但我们看宋春丽的表演,她没有哭出声,她没有泪,她的那种表情,她的嘴张开又合上,包括她的咽喉部的蠕动,她的面部肌肉的那种反应,我个人觉得那是表演艺术家的水平,提供给了我们最受震撼的一种欣赏”。
还有饰演“春燕”的黄小蕾,梁晓声说最初自己觉得这个“春燕”似乎太漂亮了,但既然是导演定的演员,就没说什么,但当黄小蕾出演的时候,梁晓声觉得那就是“春燕”,“她在这部戏里演得这么样的无拘无束,这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角色之一”。还有周秉昆的那些哥们儿,“他们演得那么像那个年代的那些年轻人,一下子使我熟悉得感觉想跃入屏幕跟他们在一起喝点酒,听他们侃大山”。
剧中的“周蓉”是不完整的,“郑娟”则过于完美
在电视剧的播出过程中,观众争议最大的似乎就是宋佳饰演的二姐“周蓉”了,她为了爱情选择远赴贵州、跟家庭断绝关系,被观众认为非常“自私”。对此,梁晓声的解释是这样的:原著中“周蓉”这个形象所占的文字比重是很多的,当我们拿“周蓉”和“周秉昆”来作比较,就会发现他们是有所不同的。“‘秉昆’的成长过程,他的作为,主要都是在家庭关系中,他是一个被贵人所保护、所经常帮助的一个人。当然他也是助人为乐的,他的圈子就是那些工友们,但‘周蓉’不一样。她是那个年代有独立思想的一个人,她在格局上是比‘秉昆’要大的”。
梁晓声说“周蓉”最重要的一些戏其实是她到法国把女儿给追了回来,在原著中这是几章的篇幅。“导演最初谈到这些戏的时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说一定要到法国拍。但是疫情来了,别说去不了巴黎,就是在国内找一个相似的地方也不行了。那时候他们差不多是被封闭在吉林出不来,而剧组是不能停工的”。也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观众所看到的“周蓉”其实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物形象,说到宋佳的表演时,梁晓声说到“这么一个优秀的演员,我们没有把她用足,这是编剧、导演、原著心中最大的遗憾之一” 。
剧中另一位女主“郑娟”则被观众夸赞得过于完美,对此,梁晓声自己也承认,确实是把她塑造得过于美善了。“我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塑造过这样的人物,这里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形象,其实还是觉得她是作为一种社会元素进来的。我要通过这样的一个人物,呈现周围的人们对她的态度,从这种态度中呈现出来当时乃至以后年代人们对于真善美这样一些价值观的态度”。
直播中,梁晓声也剧透了一下在“秉义”生命的最后,他给弟弟妹妹和弟弟妹妹的孩子们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写到两点,第一点,周家要对“蔡晓光”和“郑娟”保持最高的感恩心,他们成为周家的一份子,是周家最大的现世缘分;第二点,周家的后代以后可以成为这样的人那样的人,但就是不能成为民间所说的“小人”,周家的人不能不做爱国者,这是一种家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