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的出生地不能选择,那么这个人长期居住乃至告别世界的终老之地,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故乡。镇江,就是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精神故乡。
镇江本来就是真山真水的江南小城,又是长江边兵家必争之险要之地,北宋时期,也许因为皇家都对这里高看一眼,因此文人墨客更钟情镇江的山水,纷至沓来。米芾也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大多数文人墨客,流连了,留下了文作、墨宝,依依不舍而去。米芾却对镇江相见恨晚,沉醉其中,从此留居镇江,直至终老。
米芾客居镇江四十载,得助于南山的山水,创立了“米氏云山”画卷,传出烟云变幻,树木掩映的镇江山水之神。镇江,也因米芾而留下了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如今,这些珍贵的书画作品均被收录在2011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这部《米芾书法全集》里。寻宋江南,一起来寻一寻这位著名书法家的艺术造诣。
《米芾书法全集(共31卷)》在原版印刷的思想指导下,《米芾书法全集(共31卷)》囊括了海内外几乎全部的墨迹碑帖杰作,共收录文物125件,其长篇巨制者,如《吴江舟中诗》、《虹县诗》、《苕溪诗》等,莫不位列其中。而宋拓碑帖,如《方圆庵记》、《英光堂帖》、《群玉堂米帖》、《绍兴米帖》,几无一遗漏,而其中《宝晋斎帖》更是宋拓孤本。收录的作品不仅艺术品位与文物价值极高,更多的是“藏在深宫人未知”的善拓珍品,可谓兼收并蓄、巨细无遗,其必将嘉惠艺林,裨益学界,真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米芾书法全集(共31卷)》规模之大,印制之精,在历代书法名家全集的出版中,堪称空前绝后之作。《米芾书法全集(共31卷)》计有《法书》六卷,《碑刻》四卷,《法帖》二十卷,《综览》一卷。全部原版彩色精印,故而原作风神毕现,米氏笔法泄露无遗。睹此盖无毫发遗憾,亦知前人所谓“清新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笔”绝非虚语。如是若得此《全集》,无论是欣赏、学习,还是研究、收藏米芾书作,堪称大全矣。
38岁创作《苕溪诗》,一生当中的行书代表作之一
米芾38岁时候创作的书法名作《苕溪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他一生当中的行书代表作之一,具有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出于天真自然,将烂漫多姿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米芾《苕溪诗》局部图
《苕溪诗》,纸本,行书,三十五行,共有五言绝句六首,其中一首曰:半岌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起故巢嗟。诗后有跋:“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缀,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
此诗记述了米芾三十八岁时曾在风景秀丽、群山静寂的苕溪居住半年,在此受到诸多朋友的热情接待,因酒不断,有感身体不适,后逢相约便“以茶代酒”与朋友清谈、赋诗的一段生活经历。从中可见诗人在饮酒应酬之后,全身心的投入那群山怀抱中,坐与修竹下,山花旁,与朋友煮茶品茗、促膝清谈,这才是诗人所追求的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鉴定人员通过对遗留下来的作品进行研究,认为米芾在四十岁以前用“黻”字落款,四十岁以后用“芾”字落款。而此作落款“黻”字,其作品的年款和鉴定人员的研究相吻合。该诗卷用笔厚重爽捷,洒脱豪达,似漫不经心而内含筋力,运用侧锋,故笔画线条灵活多变,墨色丰润,流露出作者自由天真的情感。因而此诗不仅是米芾早期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成为再现“米痴”热衷于茶事的重要史料之一。
晚年乱书《吴江舟中诗卷》,“米癫状态”可见一斑
在米芾传世的大字行书作品中,《吴江舟中诗卷》最为著名,全文行笔飘逸灵动,每行只有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吴江舟中诗卷》的字上下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有着牵丝连接。作为米芾晚年巅峰力作,此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恣肆随意,令人叹为观止。
米芾行书长卷《吴江舟中诗》
米芾《吴江舟中诗》全卷横559.8厘米,纵31.3厘米。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吴江舟中诗》原为朱邦彦所书,凡四十四行,五言古诗,描述在吴江江上逆风行舟,雇请许多船工来牵拉。因为太吃力,船工“百金尚嫌贱”,後来添了工钱,终於“一曳如风车”,但船工们“叫嗷如临战”,可见与大自然搏战的艰辛。此帖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卷首有“石渠寳笈”、“晋府书画之印”、“清河”、“寳笈三编”、“顾洛阜”白文“汉光阁”朱文,以及“嘉庆御覧之寳” 、“晋府书画之印” 等印鉴。卷后有“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斎精鉴玺”章。
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後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张文魁”印)视为至实。不过,後来终於归到美国收藏家顾洛阜处了。
在米芾的这件《吴江舟中诗》当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八面出锋”,其结字的“风樯阵马”,开头的“昨风起”三个字,每一个笔画结束,都有“换锋”动作,并且在铺毫的时候,有细微的摆动,这种动作似快时慢,似刚实柔,第一行的轴线便出现了强烈的摆动,到了第三行才平静下来。在这件《吴江舟中诗》中,点画的笔法丰富,结字的变化奇诡,章法的纵横摇摆,乃是一卷技法十分丰富的“书法教科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