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田间地头,唤醒农耕文化的记忆
2022-01-05 10:52:37

  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江苏土地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形成了特有的风土人情、农事节庆、传统习俗、饮食文化,并将其传承至今。这一次,我们就带着大家去往苏州、无锡、常州和连云港,到农事体验大课堂学习传统耕读文化。

苏州张家港·江南农耕文化园

江南农耕文化园位于长三角腹地苏州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距张家港高铁站10公里,农耕农事体验项目丰富多样,建有永瓷工坊、豆腐坊、粉条坊、苏绣坊、片木楼。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传统江南手工作坊生产流程,买到具有江南特色的生活用品,还能请师傅亲自教您体验坊间劳作,感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特色农耕实践课程

  古法制豆腐:古人云,人生三大苦,即撑船、打铁、磨豆腐。在这里,可以让小朋友认识石磨,了解豆浆、豆腐的制作过程,“解锁”古法工艺,弘扬传统文化。

陶艺DIY:学习陶艺创作相关知识,让孩子们系统地掌握陶瓷的由来和制作技艺,从揉泥到拉胚成型,感受陶艺创作的乐趣。

无锡宜兴·绿缘休闲旅游农业农耕实践基地

绿缘生态坐落于宜兴市湖㳇镇张阳村,紧邻旅游主干道张灵慕线,处于阳羡生态区域的中心位置。园区内拥有茶园、竹园、药材园、珍稀苗木园、水果采摘园、生态菜园组成的农业种植基地,并创建了以微盆景为主体的创意农园模式。

园区一年四季都有农耕实践项目,包括“笋娃探宝-挖笋、笋制品”、“乌米哥-制作乌米、乌米食品”、“探寻春姑娘-食野菜采野菜”、“茶仙子-采茶制茶品茶”、“杨梅精灵-采摘杨梅、制作杨梅系列甜品”,以及微盆景制作、陶艺制作等手工体验。

特色农耕实践课程

小小农夫:了解农耕文化,学会感恩生活。课程如:了解乌米文化的由来,徒步山林寻找乌米草头,采摘原材料并体验乌米饭的制作工序;走入茶田,采茶、炒茶,了解茶的前世今生和制茶工艺,体验茶农生活,感受茶农的艰辛。

能工小匠:了解宜兴紫砂的历史故事,学习陶艺制作,提高孩子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制作微盆景,培养动手和协作能力,激发对自然和绿色生活的热爱。

常州溧阳·日日春农庄

日日春农庄位于溧阳市上兴镇曹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内,群山环抱,毗邻森林公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拥有果树采摘、茶叶加工、杨梅酒加工、户外拓展、垂钓、杨梅品种展示、制作节令美食等多个农耕文化体验活动项目。 

特色农耕实践课程

围绕农耕主题,农庄策划出一系列特色农业科普教育活动。如:茶文化体验课程(每年3-4月):认识溧阳白茶,了解茶树生长和种植条件环境,体验采茶制茶,了解茶文化,参与茶叶知识有奖问答。杨梅文化体验课程(每年5-6月):参与杨梅种植过程、采摘杨梅、吃杨梅比赛,了解梅雨季节的来历,参与杨梅知识有奖问答。中华节令美食体验课程(各节假日时期):收集节令美食原料,如粽叶等;参与节令美食制作,如粽子、月饼等。生活自立课程(全年):学习野外食物获取,如垂钓、野菜识别,挖笋等;学习烧烤或煮食物。定向野外越野课程(全年):学习野外方向识别及地图认知。

连云港灌南县·长荣农耕文化博物馆

铲、锄、刀、镰、耒,这些农具你都认识吗?在灌南县长荣农耕文化博物馆,可以看到牛车、马车、独轮车,以及关于耕种、收割、储藏、计量乃至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的传统农耕农具万余件。博物馆内分设耕种农具区、农运工具区、农民生活品区、捕渔工具区四个区域。走进它,仿佛打开了一本中华农耕文明百科全书。

 特色农耕实践课程

传统农事活动:将传统的牛耕、耧车播种、石磙打场以及打夯等并配以唱牛歌(打嘞嘞)、唱夯号歌等经典农事活动再现观众。

青菜种植:每年4月-11月,科普青菜种植方法,深入了解青菜栽种过程。

果蔬采摘:学习果蔬的学名、生长习性和营养价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采摘体验,体悟劳动的艰辛,感知丰收的喜悦。

连云港市灌云县·潮河湾景区

在江苏北部城市连云港灌云县杨集镇境内,有一片土地经历海潮百年冲刷,形成了“S”弯状自然河道,潮起潮落,故名潮河湾。潮河湾景区以“自然、生态、野趣”为特色,致力于打造“百亩葵花带、千亩水卉园、万亩油菜花”,配套设有豆腐文化展示馆,科普传统农业知识。我们这就去看看吧~

 特色农耕实践课程

 豆腐文化课程:泛舟水上,博览千亩水卉。参观学习豆腐制作过程,了解豆腐文化。感受传统手工魅力,了解绿色无公害食物。

6月采摘季、趣意青草地:举办采摘节、亲子活动等,让孩子们体验劳动和实践的快乐,感受丰收的喜悦。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