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步入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老街,便能闻见麻糕的烘烤香。寻香而行,装修一新的复兴为民点心店映入眼帘:20平方米的店面,功能区域划分明显,装修宛如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红小店。近日,紫牛新闻记者走近了这家麻糕店,探访了半斤一块的大麻糕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26年前下岗后邂逅“大麻糕”
当冬日温润的晨光洒在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在阵阵船笛声中,沉寂了一夜的戚墅堰老街慢慢苏醒。
在老街的复兴卫民点心店,老板顾卫民和妻子正忙着制作大麻糕。两人相互配合,整个制作过程行云流水,流畅无比。诱人的香味在老街飘散,一波又一波的顾客闻香前来“打卡”。今年是顾卫民开店的第21年,也是他潜心麻糕制作的第26年。
1995年,顾卫民从企业下岗,经人介绍,师从戚墅堰知名点心师王启良,从此开启了麻糕制作生涯。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顾卫民熟练掌握了麻糕制作技巧。2000年,王启良把接力棒交到了徒弟手里,顾卫民正式接手“复兴”这块招牌。
二十多年来,麻糕店从“复兴点心店”更名为“复兴卫民点心店”,店铺变换了名字,变换了样貌,不变的是口口相传的好味道。
“盘香”工艺特殊做出“最大麻糕”
看似简单的一块麻糕,实则从原材料的选择上就十分考究。
面粉、猪板油、芝麻、白糖……每一种原材料都经过顾卫民的精心挑选,只为保证麻糕的品质与口感。
猪板油是所有原材料中的重中之重。顾卫民说:“我们每天都会购买最新鲜的猪板油,买回来后,会仔细地去掉皮、筋、淋巴等,保证制作出来的板油是雪白的。”
市面上,一块麻糕的重量基本为一二两,但复兴卫民点心店的一块麻糕重量近半斤。“我做的麻糕,可以说是全常州最大的麻糕了。”顾卫民自豪地说道。
麻糕的个头之所以如此之大,源于顾卫民的独门制作手法:油酥包入面团后,擀至均匀、加入馅料、搓成长条、盘成蛇状,再压实裹上芝麻,这样制成的麻糕用料均匀、层次丰富,因此也叫“盘香麻糕”。
顾卫民介绍,这是他师傅王启良传授的做法,可以说是制作麻糕的老法了。这样制成的麻糕不仅个头大,而且酥香脆甜、油而不腻。
小时候的味道承载几代人的回忆
凭借着传统的做法、扎实的用料,复兴卫民点心店经过了时间的淬炼,赢得了当地人的喜爱,更温暖了几代人的味蕾。
75岁的杜奶奶是这家店的熟客,她说:“这家店的麻糕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吃起来香酥脆松,我经常来这家店买麻糕,每次吃都能勾起我儿时的回忆。”
如今,复兴卫民点心店已经成为常州经开区的一家网红店,前来购买麻糕的新老顾客络绎不绝。
成名的背后,是顾卫民和妻子日复一日的坚守。“从没想过,能在经开区将一间小小的麻糕店开成网红店。”聊起麻糕店从无到有、从有到火的过程,顾卫民笑意盈盈,“这么多年,就想着踏踏实实好好做,麻糕店火了红了,我们更要用心经营。”
因为做的麻糕好吃,所以经常有人要拜师学艺,但顾卫民表示,收徒弟得再等几年。“我现在还年轻,之后再考虑收徒的事情,想想怎么把大麻糕技术传承下去,希望能让这份特别的味道在经开区一直延续下去。”
“小作坊”里也有“大文章”
这家经营多年的小作坊,为何突然变成了网红店了呢?原来,今年以来,常州经开区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实际,依托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扎实推动食品作坊提档升级,做好“小作坊”里的“大文章”。
复兴为民点心店是一家有着30年历史、用独门手法制作麻糕的作坊,喷香酥脆的大麻糕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经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戚墅堰分局在走访中发现,该作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文化底蕴,通过整改,可将其打造成为戚墅堰老街的一张靓丽名片。“经营了这么多年,我也有规模化发展的设想,有了市监部门的扶持,我更有信心了!”复兴为民点心店店主顾为民说。
说干就干,经过前期整改方案的设计、研讨,6月28日,施工队正式进场施工。“市监局在场地用房、水电迁移、装修细节、合理布局等方面都给了我们帮助和建议。”顾为民介绍,整改于7月29日结束,如今宽敞明亮的作坊内,设置了更衣室、储藏室、粗加工区、清洗区、烘烤区、制作区、检验区、销售区八大区域,工作效率提高不少,慕名而来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了。
通讯员 常景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