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共同主持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了一次对古代遗址的发掘。这次发掘充分运用了地质地层学知识、采用开探沟的发掘方法、绘制精细的测绘图、记录出土遗物情况,所做的工作从调查发掘、整理资料、比较分析、编撰报告、论述认识、到发表报告论文,涉及了今天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的全过程,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今年正值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中信出版·大方邀请了15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者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考古学的饕餮盛宴。《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许宏教授作总序,他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向读者介绍了15个大遗址,从“大遗址”的重要意义阐述其定义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从全球视野观察古代中国。许宏教授也借由此书向读者发出诚挚的邀请,一起感知考古学的发现之美、思辨之美,共享发现古代中国之美!
在正文部分,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的魏兴涛老师介绍了仰韶文化的众多遗址,尤其是代表着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仰韶村遗址与被称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原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老师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商王朝,并提出关于甲骨文创造时间的新观点;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雷雨老师带来了关于三星堆考古的最新发现;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刘瑞老师为我们纠正了历史错误,阿房宫没有被烧毁,还精彩分析了阿房宫为何建立在“水坑”之上;良渚水利系统考古领队王宁远老师为读者细致剖析了5000年前良渚人的超级工程;石峁遗址考古领队孙周勇老师介绍了被称为“中华文明前夜”的石峁遗址,“金字塔”皇城台、“中华第一门”、藏玉于墙的古城、神秘的石雕,让人对4000年前的这一高原古城充满好奇……还有最可能是夏都的二里头遗址、体现了雄心壮志的秦始皇帝陵、被称为岭南文化之光的南越王墓、见证大唐盛世的法门寺地宫、南宋的海上文明使者南海I号、遍地黄金的海昏侯墓、中国青瓷巅峰的后司岙遗址、沙漠里的明长城清平堡,分别邀请了二里头考古工作站站长赵海涛老师、秦始皇帝陵园西侧1号大墓发掘领队蒋文孝老师、南越王宫博物馆全洪馆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老师、南海I号保护与发掘亲历者李岩老师、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老师、后司岙窑址考古领队郑建明老师、清平堡考古项目负责人于春雷老师以生动的笔触、缜密的推理,为读者分享这些遗址考古的研究成果及背后的历史。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献辞页
这15位作者从“50后”到“70后”,经历了中国考古学的转型与发展。这15个遗址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朝,见证了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亦是中国百年考古的缩影。本书收录的15大遗址,涉及都邑、陵墓、高原、水下、窑址、沙漠等多种场景,包含政治、宗教、军事、工业、水利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全书含452张类型的丰富的全彩图片,包括精美文物图、考古场景图、遗迹航拍图、遗址复原图、高程模型图等,生动呈现考古现场、鲜活复原古代生活图景。
《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中除了15个大遗址的介绍与说明,另附有15个考古小知识、17个相关遗址、300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170个全国重要考古遗址,有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考古学。附录中还附有与本书涉及遗址直接相关的49位考古学家简介,以此致敬上下求索的中国考古人。
良渚篇高程模型图
2021年是中国考古百年,在书中可以看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考古学家只能挖简单的长条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考古学家的标配还是卷尺、手铲等基础工具,唯一与科学沾边的可能就是碳十四测年。如今,大规模的探方发掘与海陆空多手段考古已不是难事,大量的高新科技手段都运用到了考古领域,这不仅是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亦是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的生动体现。愿中国考古的下一个百年拥有更丰硕的成果!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苏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