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当选院士名单。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宗余196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当时,举国关注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在攻坚克难,进行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次天堑跨越。而那时的高宗余未曾想到,桥会走进他的生命,成为他一生的付出之所。自己设计的大桥,会与百年巨匠詹天佑、茅以升的杰作一起横跨长江,遥相辉映。
孜孜以求 50余座桥梁筑起建桥人生
“我老家是江苏的,离南京长江大桥很近,所以从小对桥梁的感情热爱都非常深”。1981年,高宗余的高考志愿填报了西南交通大学铁道桥梁专业。从此,桥成为了高宗余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0年,高宗余刚满26岁,就参与了当时“亚洲第一跨”武汉长江二桥的设计工作,负责力学计算。那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计算软件,高宗余就自己编写程序,边计算,边完善。上万个数据,算一遍要10小时,加上分析判断,一天就过去了,高宗余硬是这样干了半年。时隔20多年,他当时编写的“斜拉结构软件系统”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从业30多年,高宗余从武汉长江二桥起步,主持设计了50多座桥梁,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跨海大桥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实现了中国铁路桥梁跨度500米级的跨越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中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均由他主持设计。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三座多塔悬索桥——泰州长江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也都出自他的团队。
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十年专注 让桥梁梦想照进现实
“一座桥从设计到建成,在我心里,它们都是我的孩子,而沪苏通大桥是很特别的那一个。”作为沪苏通长江大桥的总设计师,回首往昔,高宗余感慨万千。
2005年,高宗余第一次接触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从那时起,十年间,高宗余为大桥勘察选址频频到南通江边不下十余次。在经过数年的桥址比选和通航安全论证后,2010年7月,为充分利用过江资源,同时保证桥梁与航道安全,选定在规划的锡通桥位建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桥位确定后,第二步就是确定跨度,只有位置定了、跨度定了,才能定桥型。几经筛选、优化,大桥设计方案最终采用斜拉桥的桥型,通过斜拉桥、钢桁梁等先进技术,使大桥能够适应大跨度重载的需求。按照设计规划,沪苏通长江公路大桥集国铁、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于一体,大桥主跨1092米,建成后是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于2020年7月1日建成通车,成为长江江苏段继南京长江大桥之后的又一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无论工程规模还是施工难度,均代表着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这座“江苏骄傲”也成功摘得有世界桥梁界“诺贝尔奖”——乔治·理查德森奖。
坚持奔跑 不断刷新世界建桥记录
高宗余常说:“创新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不断进步”,在他深刻思辨中,创新与胆识总是交相辉映。
“上面跑汽车,下面跑火车”, 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高宗余桥梁生涯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为了实现经济合理、结构合适、受力完美,他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方案,在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上采用三索面、三主桁的方案。
方案刚提出,就有专家反对。争议声中,大桥设计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是墨守成规,还是勇于创新?高宗余坚定地选择了后者。2014年,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三索面三主桁公铁两用斜拉桥建造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是那3年以来,唯一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桥梁工程类项目。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作为我国首批跨海大桥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高宗余在主持东海大桥设计中,首创主航道桥的箱形结合梁斜拉桥新结构,既解决了海洋环境中的桥梁防腐蚀问题,又满足了重载车辆专用桥对桥面的严格要求,为我国跨海桥梁工程的发展及通行重载车辆的大跨桥梁轻型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高宗余先后荣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全国工程设计金奖、银奖各1项,省部级奖项8项,发明专利47项,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2部。面对这一项项闪亮的荣誉,高宗余却处之泰然。
作为一名中国桥梁人,高宗余有着自己的信仰: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一座桥却要屹立至少百年。于他而言,从填报桥梁专业的那一刻起,桥就是他生命的写照,更是他挥洒青春、挥洒智慧,用全部心血浇筑的人生最绚丽的彩虹。
通讯员 王梦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