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市海门区公安局接报1起以解锁“未成年防沉迷系统”为由实施的诈骗案件。14岁的受害人小江是一名初中生,10月4日下午,他使用母亲的手机看短视频时,收到一条广告,内容是可以解锁游戏里面“防止未成年沉迷系统”的一个软件,并附上二维码。小江当即就把这个二维码截图保存,通过扫描二维码,他加入了一个解锁“防沉迷系统”的QQ群,随后骗子诱导小江打开母亲手机,利用支付宝“扫一扫”功能前后7次扫描骗子提供的二维码,转账共计2万余元。
“未成年防沉迷系统”是针对未成年人出台的一项网络监管服务,其利用技术手段对未成年人在线游戏时间予以限制,旨在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这本来是为了保护玩家健康,防止玩家沉迷游戏的良好机制,却被骗子盯上了。
在今年的春节前夕,海门区高中生鲁某被骗子以相同的手段骗取1.8万元。
大多数网络游戏都设置了经验值增长和虚拟物品奖励的功能,需要获得上述奖励,主要靠长时间在线累计获得,网络游戏凭借其竞技性、社交性吸引着广大青少年群体,另不少人沉迷其中,甚至为游戏里一个“角色”、“皮肤”疯狂“氪金”,犯罪分子正是看准这点向“网瘾”少年伸出魔爪。
此类网络诈骗的案件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作案目标以青少年群体为主,一般为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二是作案平台主要通过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关于解除网络游戏防沉迷或获得游戏福利的虚假广告,诱使受害人上钩;三是作案时间多集中在学生统一放假时期;四是作案手段,不法分子以解除游戏防沉迷或游戏福利为由,通过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支付宝账号及支付密码,进而对绑定银行卡财产实施转账、骗取钱财。
警方提醒广大家长,应当引导自己的孩子正确看待网络游戏。在学习之余,鼓励孩子进行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兴趣爱好或者休闲活动。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知识的灌输,提高孩子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加强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方式的自我监管,尽量不要将支付密码或者方式告知孩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通讯员 魏天煜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