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是现存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每次从城门下走过,都不禁遥想它们原本最初完整壮阔的模样。近日,网友@禹涵_雨菡为南京明代的十三座城门摄制的一组复原照片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他将根据文献资料建立的城墙数字复原模型与现今的航拍照片相拼接,为大家展现了自己平常熟知的城门古今对照图。
谢禹涵
10月11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这组照片的作者谢禹涵,他今年25岁,是广东人。他翻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测量、建模渲染以及航拍城市现今的景象,花了约20天独自完成了这组南京明城墙十三门的作品。“我不希望‘中国古城’只停留在晦涩难懂的古文或是论文之中,希望通过我的复原照片,更多人能更直观得了解自己的城市古今变化,其实我们城市中那些高楼林立之处可能都是已故的城垣,意识到中国的城市是多么壮美的存在。”
朝阳门(中山门)
定淮门
汉西门(石城门)
三山门(水西门)
有“深入”也要“浅出”
想为古建筑的科普工作出一份力
今年25岁的谢禹涵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此前在北京的“星球研究所”从事地理科普的新媒体工作。国庆前,因为接到了考察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的任务,便想着也要走一趟南京,近距离细细观察一下现存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
“之前在工作中我们做了一套中国古城图,把我们很多城市以前的范围画出来,其中会包括很多城墙内外的细节,也会将当地的遗存标注在地图上。我负责了约40座城市的相关工作,其中发现南京遗存的东西较多,城市轮廓很完整,因此就想着有必要把南京这些现存的遗迹和已经消失的部分整合起来。”
谢禹涵说,确定好目标后,就去查阅了许多有关南京城市复原的论文资料,发现也有人做了相关工作,但发现那些主要是面向行业内深入的研究论文,面向公众的科普资料不多,“所以我就想做这种古建筑圈子的‘浅出’工作,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告诉大家自己的城市曾经是什么样的。”
聚宝门
金川门
钟阜门
正阳门
太平门
花了近20天建模渲染
复原南京明城墙十三门
翻阅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测量、建模渲染以及航拍城市现今的景象,谢禹涵花了约20天自己一人完成了南京明代十三座城门的航拍建模复原工作。
谢禹涵告诉记者:“墙体按拆除前老照片及文献,测绘资料归纳出来的。城楼仅为示意推测,因为明代城楼很可能还没有来得及修,所以以合理想象明代城楼复原。而且部分明代城门已有复建,为拓宽三车道另辟左右两门。”
聚宝门(中华门)、通济门、正阳门(光华门)、三山门(水西门)、汉西门(石城门)、朝阳门(中山门)等等,借由他的这组作品,我们得以窥见这些我们城市的古今发展脉络。
正如谢禹涵自己的解释:“这些‘古建筑’和现在我们城市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没有人做古今对照的话,那所有的关于古代城墙的知识是永远停留在书本上的,大家可能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价值。一定要跟现今的城市生活做一个结合,才能吸引当地居民去了解这些城门的历史。”
仪凤门(已复建,没有再建模复原)
通济门
神策门
清凉门
还想做“中国的城市志”
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中国古城”
“为爱发电”是谢禹涵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形容,他也坦言为古建筑建模复原对于自己来说很难的,除了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门槛,例如文献资料难找、自学建模等,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要获得古建筑圈子的认可。“虽然大部分是正向的认可和鼓励,但也有人反馈说自己的复原模型太粗糙了,不够细致。”
对此,谢禹涵说:“模型也分粗模和精模,自己也是在边做边学,这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后也会继续学习,精进技术,努力做得更好。”除了南京,从2020年初开始,谢禹涵还做了北京、太原、沈阳等城市的城墙实景建模复原的工作,他的“中国城市志之旅”才刚刚开始,虽然还没有想好具体说要做到什么程度,但是会一直做下去。
“因为我不希望‘中国古城’只停留在晦涩难懂的古文或是论文之中,不希望大众对古城的理解仅仅是丽江平遥之类,我希望更多人能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城市,希望大家都能看到这些古代建筑,不止在老照片里,不止在古画之中。你遇到的那些高楼林立之处可能都是已故的城垣,希望大家真正意识到中国的城市是多么壮美的存在。”谢禹涵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笪越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