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高人气画师呼葱觅蒜再创《诗经》,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灵魂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9-30 15:40:59

传统文化焕生机,国潮艺术正当时。25日下午,由博集天卷与中信书店主办的“江山在手中,万物画中游”——呼葱觅蒜新书《绘诗经》分享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也是“国·潮艺术展”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吸引了不少读者及粉丝前来打卡。活动现场,呼葱觅蒜与读者分享了《绘诗经》的创作缘起、灵感与思路、成书背后的一些趣事,以及她是如何赋予古老的东方经典以新的时代灵魂。

呼葱觅蒜是一位90后高人气古风画师,开创了无脸古装人像风格,被称为“古风画师”,凭借着精致的画风和唯美的意境风靡网络。她曾受邀为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绘制海报,为热播影视剧《大话西游》《武林外传》《琅琊榜》《庆余年》等绘制插画,也曾与网易、腾讯、华为、麦当劳、周大福等多家知名品牌合作进行创作。

跨越时空边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灵魂

当天展出的作品是呼葱觅蒜耗时两年打造的全新作品——《绘诗经》。《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其牢笼千载而历久弥新,衣被后世而风雅不绝,是从三千年前流传至今的中国文化经典。

在现场主持人问道,为何会想要绘制《诗经》?呼葱觅蒜认为《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毋庸置疑的瑰宝,包含了大到天地山川、家国天下、风土人情,小到儿女私情、家庭琐事等等万物万事,本身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这和她想要表达的情景交融的创作完美契合。

在这样的思考下,《绘诗经》中包含了近200幅以《诗经·国风》为主题的钵山图绘,“钵山图绘”画作中的杯盘碗盏里装的不再是美食,而是周朝整个社会的缩影:劳动与爱情、风俗与婚姻,山川地貌、动物植物,应有尽有,它们皆成了碗中美景。

呼葱觅蒜用细腻的笔触,将中国山水画古典的形式、诗词中唯美的意境和内敛的情感,透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落笔之处尽是国风之韵,她跨越时空的边界,以现代中国画师之匠心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灵魂。

耗时两年,于一钵山水中,赋予《诗经》新活力

此前,呼葱觅蒜出版过《朝暮集》《旧时书》等大受欢迎的古风画册,均延续了其“无脸有魂”“古风不古”的风格。而在新作《绘诗经》中,她则尝试了一次全新的形式——钵山图绘。

谈及选择“钵山图绘”的形式进行创作的原因,呼葱觅蒜分享道,自己也算是效仿古人进行的创作,“钵山”类似中国古代文人喜欢赏玩的盆景。

盆景这种形式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情趣,将性情兴致寄托于盆景,留给自己遐想的余地,创造出方寸间的广阔。器皿中的天地起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交流,抒发心中胸臆。

钵山图绘的形式给画面添加了特殊的趣味性,它增加了空间上的无限可能。在描绘一些画面时“钵”就成了一个分割,“钵”内是一个世界,“钵”外是一个世界。这个分割可以是空间的分割也可以是时间的分割,这就增加了画面情节的复杂性。

例如《绘诗经》中的《击鼓》这一作品,讲的是远征异国的士兵思念亲人有家难归的情节。这幅画中的“钵”就成了一个分割,分割了他与亲人、他乡与故乡,增加了整个画面的情感。类似这样复杂的可能性是没有“钵”的时候难以表现的。

其次“钵”也增加了画面的精致度,同时起到了一个聚焦的作用,观者会不自觉地专注于“钵”内的画面,宛如一个古代世界的照相机。

除此之外,在创作上,呼葱觅蒜也别具巧思,“比如《关雎》讲的是中国古代的一对男女,男子爱慕追求女子,内心焦虑急迫相思入骨的情节。呼葱觅蒜选择了两个器皿来分开男女主角,男主角在一侧仰望着爱慕的女子,来表达男子单向的爱慕。而女子一方所在的器皿又向男子一方倾倒,有一个靠拢的流水动势,视觉上给人感觉两人是相互靠近的。这样创作的用意也在于表达这首诗中一个开放的结局:也许我爱的她,心中也对我有些许的好感呢……”

在分享会的互动环节中,有读者提问呼葱觅蒜如何看待近年来愈渐兴起的古风浪潮,古风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理解传统文化。呼葱觅蒜觉得古风是一种文化的根基,也是一种载体,她自己平时也会看一些古风类的电视剧,与古风文艺形式的接触过程就像是打开一扇时空之门,透过这道门看到其后隐隐发光的传统文化之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