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江苏13市党代会⑨
“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加快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9月28日,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两天前,徐州市委书记庄兆林作党代会报告时亮出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令人印象深刻。
把“五个徐州”变成生动现实,进击“万亿俱乐部”,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处在转型发展中的徐州底气何来?
刀刃向内涅槃重生
“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昂首阔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崭新阶段。”庄兆林在党代会报告中说,徐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徐州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
“瞭望君”注意到,庄兆林从六个方面总结五年间所取得的成绩:
转型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创新纵深推进
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市域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徐州是我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代表,纵观庄兆林所总结的六个方面成绩,“瞭望君”认为,“不平凡”更多体现在徐州以破釜沉舟之势,矢志推进转型发展上。
这五年,徐州破立并举,刀刃向内推动传统产业减量提质、涅槃重生,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钢铁、焦化、水泥、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案,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累计关闭大小的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工厂(站、点)上万家,为这座城市在新一轮产业大潮赢得先机、占得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五年,徐州坚定不移做大做强骨干型企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鑫晶半导体大硅片项目产线贯通、试产,产品质量国内领先;鲁汶仪器磁存储刻蚀机完成首台研发,填补国际国内空白;徐工大数据项目入选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这一个个进展,让徐州产业谱系愈发“新”起来“优”起来,集合六大新兴产业与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6+4”先进制造业体系已见雏形。
这五年,徐州聚力突破“招商引资1号工程”,滚动实施645个市重大产业项目,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19.77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7位,125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和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这一张张城市名片熠熠生辉,标注着徐州在不同维度上的生长与进步。
“不平凡”的背后,庄兆林用五个“必须”总结经验:
必须强化思想引领、把牢奋斗方向;必须匡正发展理念、增强转型定力;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为民造福;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筑牢坚强保障。
梳理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庄兆林依然保持着对徐州的清醒思考,一针见血点出暂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不充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规模偏小;
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力亟待提升,县域经济比较薄弱;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改善,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
干部队伍作风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四风”问题尚未根除等。
让“五个徐州”展现现实模样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放眼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庄兆林在报告中亮出徐州的战略目标——
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大胆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徐州特色、顺应人民期盼的现代化路径,让“五个徐州”建设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具体体现为六个“显著”——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均超万亿;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优化。市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5ug/m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
市域治理效能显著提高。“五治融合”社会善治模式全面构建,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
全面从严治党显著加强。践行“五种风气”成为党员干部习惯自觉,政治生态全面优化。
展望2035年,要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徐州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建成体现“强富美高”实践要求的现代化强市。
蓝图已绘就,如何把愿景变为现实?庄兆林一连串的“必须”指明发力方向——
必须聚焦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所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未来的主要矛盾与关键,就是要把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作为统领全局的战略目标,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求大突破、见大成效。
必须把建设产业强市作为核心支撑和牵引抓手,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重抓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重点在项目建设、产业集聚、创新赋能、企业培育、园区贡献等方面发力突破,聚焦强在规模体量上、强在结构层次上、强在科技支撑上、强在智能引领上,建成2至3个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让六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到50%,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徐州发展的显著标志;
必须把打造区域中心作为最大优势和重大使命。坚持把徐州发展放在全国大格局、全球大背景中审视考量,主动对标省会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高标准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塑造鲜明特色,大幅提升实力优势,成为总量领先、增速领跑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不断巩固枢纽优势,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形成人才纷至杳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景象,成为创新创业、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区域首善之城;持续放大辐射优势,加快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和集聚辐射带动力,全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有了行动目标,如何以实干成就未来,跑出跨越式发展“加速度”?庄兆林提出,要全面落实八个方面战略举措,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创造过硬成果、展现全新气象——
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实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建设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抓住用好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机遇,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创融入新发展格局新优势;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力建设美丽徐州,促进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打造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
深入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治理水平,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破题“建设产业强市”
在丰县、泉山区和发改、财贸系统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庄兆林特别强调:“建设产业强市是当务之急。”如何解决好这个“当务之急”?“瞭望君”注意到,他深入阐述的四个“大力”,正是破题关键所在。
第一,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聚焦构建“6+4”先进制造业体系,做大做强六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效益提升;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强化全产业链布局;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地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智”高点;
第二,大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聚焦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三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其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第三,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项目招引机制,打造招商“铁军”,在各类项目特别是百亿级项目招引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促进签约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转规,切实提升各个环节项目转化率,提高新增项目产出贡献率;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四大四强”工程,形成数量显著增加、结构更加合理的企业梯队。
第四,大力推动板块经济全面振兴。加快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主城区都市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显著提升板块经济对全市发展支撑力;坚持“一地一定位”,支持丰县打造省际边界地区产业发展高地、沛县建设环微山湖县域协同发展示范区、睢宁依托空港开发区建设现代航空经济新高地、邳州在全市当排头全省争先进、新沂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铜山建设江苏强区、贾汪争当转型发展排头兵,支持鼓楼争创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区、云龙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泉山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
从更大的坐标系中观察,建设更高能级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徐州发展最大的空间所在。正是因为此,庄兆林特别强调,“打造区域中心”是徐州优势之所在。
当好“区域中心”,徐州有基础,有条件。这些年,徐州先后建成郑徐客运专线、徐宿淮盐铁路、连徐客运专线,高铁运营里程390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城市轨道实现重大突破,建成运营徐州地铁1、2、3号线,地铁通车运营里程达64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一环五射两纵一联”总体格局,总里程达464公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让徐州城市辐射力持续增强,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医院门诊人数40%来自省外,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0%,“到徐州看病”“上徐州购物”已成为周边城市群众的首选和习惯。
如何让这一优势在下一个五年继续得到彰显,真正让中心城市“定位”变“地位”?庄兆林在给出一套解题思路: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积极构建“东联、西进、南拓、北改、中优”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镇—新型社区五级城镇体系,提高县域城镇化率,形成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米字型”高铁枢纽,推进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形成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推进美丽宜居城市试点建设,全面开展城市体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1小时通勤圈”“ 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旅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建美丽新淮海;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合作。
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冲锋姿态,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大兴“五种风气”,唱响新时代“大风歌”。向着实力雄厚的产业强市,向着更加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徐州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