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揽月归、“神舟”飞天梦、“北斗”耀苍穹……历经70年的奋斗,中国的航天人,正在把优美的传说变成现实。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分别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留下中国印迹,嫦娥五号更成功将1731克月壤带回地球,上演了“月宫取宝、月轨对接、太空投递”的壮举。
但这并不妨碍神秘美丽的嫦娥仙子仍然以传说中的形象出现。红衣紫裙、手提花灯、脚踩祥云、下傍玉兔、头顶明月……95后面塑传人罗季手下的《嫦娥奔月》面塑,色调简洁明亮、形象瘦美,符合当代审美标准。
罗季,江苏南通人,无锡工艺学院陶艺专业毕业,2016年开始跟父亲从事面塑制作行业,如今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展示南通面塑技艺,现为南通面塑县级传承人。长期以来,南通面塑不断从泥塑、雕刻、年画等艺术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渐渐地从造型粗陋、色调“火气”的民间棒棒面人,发展到现在成为能登堂入室、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形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淡雅的艺术风格。
中秋佳节来临,罗季捏了这件《嫦娥奔月》庆贺,他说:这件面塑作品塑造了嫦娥奔向月亮时对人间的无限留念。制作中,先用铁丝制成整体骨架,先捏头型,然后由里到外一层一层的捏好裙子、上衣、袖子、手,最后做祥云、月亮、月兔等配件,这样一件中秋主题的作品就算完成了。区别于老一代的传统面塑,他有所创新融入了设计元素,不单调更加注重整体效果。有构图,有场景,有装饰,有神态的表现等。
千百年来,嫦娥奔月的传说源远流长。神话中,嫦娥因偷食丈夫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 《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灵宪》记载:“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李商隐有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优美的传说与非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洛神、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等,都是面塑常见的表现题材。左手面粉,右手艺术。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通过捏、搓、揉、掀等技巧,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罗季介绍说: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面塑艺术总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备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视频剪辑 赵雨晨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