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微纪录片《和平之光》,刷屏的公祭日漫画师有话说
2019-12-14 20:39:09

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扬子晚报联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推出《和平之光》系列微纪录片上线之后,受到各方关注。年年以公祭日漫画刷屏的铲史官团队创始人、漫画师朱彦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完这三集微纪录片,想说的太多。

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跨越时空

就在昨天,铲史官团队刚推出的公祭日漫画刚刚引发大面积共鸣,就在身边的志愿者对于这段历史的传承,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四年选择不同视角铭记历史,缅怀同胞。

“纪念1937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是一个宏大、沉重而又复杂的话题,这三个视频,能在短短的三集20分钟内,用一个大的主题贯穿始终,每集又有自己的小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实属不易。”朱彦告诉记者,“平实简单的台词,平静又蕴含着力度,再加上当事人对过往的回忆和叙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跨越时空,望见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望见未来的希望。”

科普纪念馆,帮助我们参观了解“为什么”

《和平之光》延续《时间证人》而来。去年,扬子晚报打造的系列微纪录片《时间证人》,包括《雕刻记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辈子没学会笑》《重拾碎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亲撰特殊“传家宝”》《祈愿和平|为历史作证的决心从未动摇,夏淑琴向世界呼唤和平》等,不仅是记录历史证据的资料片,更是呼吁和平的公益片,传播量突破2.5亿。

《和平之光》系列微纪录片共三集。 第一集《为苦难立碑》,通过对众多为铭记那段苦难历史而作出贡献的人士的走访,讲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前世今生。

朱彦表示,第一集首先科普了纪念馆的由来,建成的意义,这个是在知识上进行了弥补。相信广大的观众了解这段历史后,再次参观纪念馆会帮他们解决不少“为什么”。“我自己参观纪念馆的时候就有不少的’为什么’。比如门口的雕塑的由来,或者纪念馆的选址为何在这里。”

“另外,第一集讲述了纪念馆的雕塑创作的历史,我同样也是一个创作者,我想起了在新浪新闻中心的历史频道做公祭日大型策划的那些日子,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比如《剑桥中国史》等等,对那段历史有了系统全面而又深入的认知,后来我们在策划里做了视频动画,采访了很多幸存者与专家学者,也跟微博和一些公益组织一起为抗战老兵众筹过。”他还说,“后来我们这几个同事一起出来创立了公司,做漫画类科普,但是在公祭日的时候,还会延续之前的做法,每年会去纪念这个日子。因为我们觉得这不仅仅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离开原单位了就不做了,我们觉得这是我们内心的声音,是必须要做的。而在新浪历史做的策划,后来成为我们公祭日漫画灵感的来源。由于看过太多的文字资料,听过太多的影音材料,对那段历史的感受是全方位的,所以,我听雕塑家的讲述,感同身受,深深佩服。”

我们是过去和未来的传递者,是时空的使者

第二集《为历史传声》,从家祭的画面开始,以一系列祈愿和平的声音收尾,通过对幸存者及死难者后人、志愿者等人士的走访,展现了许许多多后来者在传承历史记忆方面所做的工作。

“为历史传声,首先要记得历史的声音,不能忘记曾经南京这座城遭受的痛苦,不能忘记死难同胞每一个人遭受的痛苦。这不光是幸存者的记忆,更这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朱彦对记者表示,“作为当代人,我们是过去和未来的传递者,是时空的使者。特别是片尾,小朋友在镜头前说‘愿不再有战争’,更加让人动容,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是他们的心声。这是我们作为传递者的使命,记忆不是去仇恨,而是为了延续和平。”

铭记是为了一起走向和平的未来

第三集纪录片《为和平播种》中,从当年城内唯一一家为平民提供全面医疗救治的医疗机构——鼓楼医院展开,带出南京大屠杀期间挺身而出的国际友人的故事。如今,布莱迪医生、马吉牧师以及约翰·拉贝的后人都来到南京,他们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世界,并以歌曲、影像的方式,呼唤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看到日本二战侵华军人后代的发言,让朱彦想起了第一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看到有不少的日本国内组织在纪念馆的留言,当时感觉震惊和具有相当的冲击。“这段历史,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可遗忘的,特别他们是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后代。铭记不是为了更多的仇恨,而是一起走向和平的未来。”

“不忘历史,守护和平,我想这是这三集最终的意义所在。感谢这三集,让我有了全新的体验和理解,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个普通国民,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历史的记忆、维护和平的愿望,一起传递给后人。”朱彦说。

2010年参观纪念馆时所摄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