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地方,有生之年一定要带着孩子去一次。在那里,你可以在沙漠里仰望星空,伴着驼铃声看日落烽燧,钻进古老石窟里看一看几千年前人类画的壁画,那些美丽的绘画里还讲述着各种奇妙的神话和传说。那个地方就是敦煌,人类四大文明聚集交会的中心,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在孩子的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里也常常出现,是了不起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敦煌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博大精深到需要创立一门专门的“敦煌学”来研究它。但其实,敦煌还有更神秘诱人的另一面:神兽、怪兽、传说、神仙、穿越、冒险、奇遇、周游列国、异域风情、平行异时空……
《敦煌奇幻旅行记》这部写给孩子的敦煌奇幻童话,就恰恰给了孩子一个神奇的窗口,去解锁敦煌千年的古老密码,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开这座神奇王国的大门。
这部好玩的奇幻童话由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常怡潜心三年创作,把了不起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变身奇妙探险的童话王国,把丝绸之路上的旷世传奇,统统装进童话故事里。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敦煌、了解敦煌,写作过《故宫里的大怪兽》《故宫怪兽谈》等百万畅销书的常怡,打造了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
作者常怡
在接受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常怡坦言在创作《敦煌奇幻旅行记》的过程中,她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来了解敦煌,还多次专门去敦煌考察。在新书中,她以敦煌壁画中的历史、传说、人物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精彩有趣的冒险故事,常怡告诉记者,她希望通过这套书,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千百年来敦煌特有的历史、西域文化,以及各民族古老又奇幻的想象力。
对话常怡:想为中国孩子创造一个敦煌的童话世界
紫牛新闻记者:在“大怪兽”之后,您为什么会选择“敦煌”作为下一个创作的主题?
常怡: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我想应该没有不喜欢敦煌的。敦煌,这个词对今天的人来说,充满着未知、梦幻、冒险之类的东西。我也一样。其实,很久以前我就关注过敦煌,因为壁画和传说里有很多古老怪兽的身影,但是从没想过要写。其实直到出版社找来,我才认真想了一下,确定自己确实有兴趣写一个敦煌的儿童文学,这也是一个机缘吧。
紫牛新闻记者: 能分享一下您对敦煌的感受吗?
常怡:我认识敦煌是从《白泽精怪图》开始的。大家知道,我一直在做中国古代神兽、怪兽和妖精的写作,因此要经常查阅一些资料。古籍中经常会出现文字记载的怪兽,但是有图片记载的很少。但是《白泽精怪图》是一个例外。它有一个画册,文字配彩图。而中国唯一一份保留下来的《白泽精怪图》,就是从敦煌藏经洞里出土的。所以,在研究《白泽精怪图》的时候,我开始慢慢接触到敦煌。渐渐,又在敦煌壁画里发现很多古老神兽的图像。这是我对敦煌最初的认识。开始创作《敦煌奇幻旅行记》后,我花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来了解敦煌。也专门去敦煌考察,说实话,当我看到莫高窟、榆林窟、千佛洞里那些精美的壁画时,真是浮想联翩,一言难尽。如果说我对敦煌的总体感受,那就是,它就像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在极度荒凉的戈壁滩和沙漠中,却浮现出历史的繁华和良辰美景。
紫牛新闻记者: 给孩子讲敦煌,您觉得什么是他们会感兴趣的点?
常怡:我想是那些古老的故事和传说,那些被赋予想象力的人物、神仙、神兽这些。故事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的小说《敦煌》,是在历史基础上虚构的故事,但正是这个故事,让世界各地很多人来到敦煌。我希望,将来孩子们也能拿着《敦煌奇幻旅行记》来到敦煌,了解敦煌。
紫牛新闻记者: 在您的《敦煌奇幻旅行记》书中,您给孩子呈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敦煌世界呢?您希望向孩子传递的是什么?
常怡:这套书是以敦煌壁画中的历史、传说、人物为背景创作的一系列冒险故事。13岁的初中女孩罗依依,无意中被神秘人带到了敦煌壁画中,她穿梭在壁画世界的生活场景和神话故事里,和保护她的神兽天马一起,开始了一场迷雾重重的冒险之旅,我希望能够通过罗依依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千百年来敦煌特有的历史、西域文化,以及各民族古老又奇幻想象力。故事主要发生在敦煌壁画里,那里充分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写《敦煌奇幻旅行记》真的非常烧脑,感觉在挑战自己想象力的极限。
紫牛新闻记者: 假如是从来没有到过敦煌,第一次知道敦煌的小读者,您觉得他们阅读这套书会有难度吗?
常怡:和《故宫里的大怪兽》一样,《敦煌奇幻旅行记》也是一篇篇有趣的奇怪故事组成的,读者们无论去没去过敦煌,我想都不会有什么阅读难度。《故宫里的大怪兽》的读者很大一部分也没去过故宫,但是他们仍然喜欢大怪兽,并盼望着能去故宫找怪兽。我希望,将来读者们也能拿着《敦煌奇幻旅行记》去敦煌莫高窟和榆林窟寻找书里的故事场景。特别是几乎每天都在那里巡逻的“乐乐大王”,这是一种小胖狗,书里有它的故事。
紫牛新闻记者: 能否说说您作为一位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您为孩子写书的初心是什么?
常怡:最初写童话故事,就是为我即将出生的孩子写的抽屉文学。没有想到会一直写下去。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想象和故事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如果她们的世界一次有了新的可能性,生活多了些趣味和善意,那是我的荣幸。到今天,这种想法也没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