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安全区是怎样成立的
2019-12-13 10:39:12

南京安全区示意图

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2年前的今天,南京沦陷。一提到那段历史,除了会让人记起日寇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之外,还会想起南京城内曾设立过救济数十万人的安全区。昨天,85岁的陈佩结老人致电编辑部,要和记者聊聊她所知道的安全区的往事。记者当即前往她家进行采访。

陈佩结是金陵大学老校长陈裕光的女儿,南京沦陷时她三岁。她告诉记者,安全区的设立是她的姑父杭立武动议的。当时杭立武任金大董事长,又是中英文教基金会总干事。他邀请了留守南京的一些外国人,商议仿照上海饶神父的经验成立南京的国际安全区。杭立武生前曾写过一篇回忆文章,被编选入刚出版的《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卅周年纪念文集》。在这篇文章中,杭立武讲到:

1937年11月,我在南京看到报纸报道上海有一个饶神父,在上海设难民区,容纳很多妇女和小孩。我忽然动脑筋,觉得日本将进攻南京了,我准备成立一个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设置一个难民区。那时我是金陵大学校董会的董事长,认得金陵大学的许多美国人,同时我也是中英文教基金会的总干事,和许多英国人、德国人有来往。

我约集了一二十个外国人,我说我们要设一个难民区,他们都同意,他们认为这是为人道的事情,应该赞同。我们这个难民区很自然的就把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划进去,一直到鼓楼、新街口。

陈佩结老人说,就在杭立武划设安全区的时候,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黄少谷找到他,想让他将朝天宫也划进去,因为朝天宫里面藏有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需要特别保护。杭立武认为这样不妥,他建议还是尽早将文物西迁。没想到,文物西迁的任务最终落在了他的头上。后来,他负责文物西迁的时候,将安全区的重担交给了美国人费吴生。

安全区划设好之后,如果得不到敌对的日本方面的承认,它“中立”与“安全”的价值,便无从体现。于是,刚刚成立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千方百计与日方进行联系。这在杭立武的回忆中也有提到:

因为日本军方的人和饶神父常有来往,饶神父就把地图给日本司令。后来饶神父回信给我,只讲日本司令说“我们知道这件事了”,并且接受了地图。后来在进入南京城的日本兵身上发现这种地图,是有难民区的。

关于杭立武动议设立安全区的回忆,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孙宅巍认为,这是亲历者的第一手回忆资料,非常有历史价值。而据他的研究,安全区的设立,除了杭立武的动议、国际友人的热情加入,同时也得到了国民政府军政方面的支持。孙宅巍告诉记者,在安全区设立之后,时任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在12月1日把安全区的行政权交给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也应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要求,拆除了安全区范围内的军事设施,并下令所有军队一律撤离安全区。

而对于日本方面承认安全区的经过,也比杭立武的回忆更为复杂。孙宅巍告诉记者,11月22日夜,南京美国大使馆一直试图与驻上海日军当局联络,但对方始终没有回应。而之后几日,《东京日日新闻》报道:“如南京成立安全区,则日军之进攻南京,将大受妨碍。南京外侨不足50人,而所拟之安全区,则毗连炮台与军事工程,日军欲攻击南京而不妨及安全区,乃不可能事。”从这条新闻透露出来的态度看,日本方面起初是不想承认安全区的设立的。最终,经过饶神父的沟通,加上其他一些因素,驻上海日本军方只是表示:“难民区内倘无中国军队或军事机关,则日军不致故意加以攻击。”而对于安全区的地位,日方始终没有明确承认。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对日军暴行进行了抗议与揭露,因而受到日军的敌视,最终被迫解散。1938年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日寇胁迫下改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为一个纯粹的救济机构,安全区被迫解散。

陈佩结老人告诉记者,12月8日,安全区开放后,最高时约有25万难民涌入。而在成立到解散期间,安全区内共有25处难民收容所,其中仅金陵大学就有5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设计者齐康的父亲齐兆昌就是其中一处难民收容所(金大宿舍难民收容所)的所长。南京沦陷后,虽然仍有日寇进入骚扰,但安全区还是保护和救济了无数南京人。每到国家公祭日,陈佩结都会想起这些父辈往事。她希望能在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校区)树一块碑,刻文纪念,让后人知道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这样一件值得牢记的事,教育后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