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微不至的照顾背后是没有界限感,小心翼翼的相处暴露了童年陪伴的缺失……心理聊吧接到的邮件中,有两封简短的信倾诉了同一个主题,中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相处问题——他们被父母深爱着,可这份爱,让彼此都有些无所适从。
父母无微不至的爱让我没有自己的空间
倾诉一:我父母非常爱我,从婚前到婚后,无微不至。无微不至的另一面是无界限,我上班的时候,他们没事儿了就到我的家里来看看,我知道是想帮我收拾收拾房间,减轻我下班后的压力,但是回家之后什么都找不到的感觉也很抓狂。让他们不要收拾了,他们还发脾气,觉得一片好心得不到理解。
他们不打招呼就来的习惯也让我在家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衣冠整齐,很无奈。
我觉得父母还拿我当个初高中的孩子,我不敢告诉他们,我都成家了我要自己的空间,我希望他们能追求自己的生活,不要时时刻刻将关注点放在我、我老公和孩子身上。每次稍微提起这个话题,我爸就有点着急上火,觉得我不需要他们了,他们没用了。
我该怎么办? 暖 暖
姜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来信者说自己的父母非常爱自己,从婚前到婚后,无微不至。无微不至的另一面是无界限。这样的爱是掌控型的,他们要全方位地掌控孩子的生活。
其实当孩子出生的瞬间,就意味着开始与妈妈分离了,这种分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孩子开始抬头、学会翻身、蹒跚学步……都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来信者父母的掌控并没有因为来信者成年以及成立自己的小家庭而放松。“他们没事儿了就到我的家里来看看,我知道是想帮我收拾收拾房间,减轻我下班后的压力……”来信者试图从父母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一片好心。“但是回家之后什么都找不到的感觉也很抓狂。”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整理,任谁都会受不了的。“让他们不要收拾了,他们还发脾气,觉得一片好心得不到理解。”在这里,似乎感受到了父母常常表达的——为你好。其实这样的行为到底是为谁好?谁获益就是为谁好,来信者显然并不享受这种无微不至,真正的获益者是父母。
“他们不打招呼就来的习惯也让我在家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衣冠整齐,很无奈。”家本来是让人放松自在的地方,而父母也应该是最让自己放松自在的人,这时候却给人被监督的感觉。“我觉得父母还拿我当个初高中的孩子。”其实初高中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见来信者的父母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做到及时分离放手,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了成家后,导致了现在的状况。“我不敢告诉他们,我都成家了我要自己的空间,我希望他们能追求自己的生活,不要时时刻刻将关注点放在我、我老公和孩子身上。”这样的要求是合理正常的,谁都需要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每次稍微提起这个话题,我爸就有点着急上火,觉得我不需要他们了,他们没用了。”其实父母潜意识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父母老去时,会有一种丧失感,这时候他们继续掌控孩子的生活,来证明自己还有用、被需要、仍然是强者。
来信者的需求没有被父母看见,或者父母看见了,也不觉得重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付出,在为你好,那自己就做得对。这种情况下要跟父母温和地沟通,如来信者所说,稍微提到这个话题,爸妈就有点上火,这是他们不接受的表现。那就慢慢来,这需要一个试探和训练的过程。要改变过去漫长岁月形成的相处模式并不容易,需要时间来慢慢进行物理分离和精神分离。
可以一点点划出与父母相处的边界线,告诉父母什么地方你不希望他们动,什么时候不想被打扰。同时,父母也需要你的关注,关注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退休后的老人,寂寞、孤独、怕被抛弃等等,都是难以言说的感受。人们常说越老性格越古怪了,那是因为对爱的渴望无法满足。试着帮他们找到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图 | 视觉中国
小心翼翼的父母让我看了止不住地心疼
倾诉二: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我的烦恼居然是爸妈对我太客气。
高中时,父母去外地工作,我过了一个非常自由的青春期。大学后,我努力学习,也努力兼职,毕业、工作、结婚、买房子,我没让父母操心,也没让他们出过钱。
父母退休后一直和哥哥在一起生活,去年来我这里看我,因为疫情住了下来,我们有了我成年后的第一次长时间相处。
客气,真是让我无所适从的客气,今天想吃什么啊,做的饭合不合胃口啊……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我的脸色和心情,我无可奈何。
今年过年回家,我哥喊我到小房间,告诉我爸妈对我一直觉得亏欠,不知道如何弥补,我让哥哥转告他们,我内心真的没有抱怨过他们,高中时我有很多小伙伴,很开心。没跟他们开口要钱是我真的可以负担自己的生活,现在我带他们看医生也在我能力范围之内,一家人没必要这样。
但没用,他们还是小心翼翼的,成长路上一段缺失陪伴的时光,没有在我心里留下阴影,却烙印在他们心上,挥之不散。心疼,不知如何开解他们。三 鹏
姜冰:来信者的父母对来信者太客气,觉得自己对孩子有亏欠,小心翼翼地看孩子脸色,不知道如何弥补。来信者父母的亏欠感来源于何处?从信中可以隐约看出,父母觉得自己没有对来信者有精神(陪伴)的付出和物质的付出,估计他们对哥哥是有付出的。还有他们认为来信者对自己的付出(带他们去看医生),与他们对来信者的付出成反比。所以他们产生了愧疚心理。来信者说:“我内心真的没有抱怨过他们,高中时我有很多小伙伴,很开心……但没用……心疼,不知如何开解他们。”他的感受父母不相信,是因为愧疚感太深,我想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来信者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高中时代基本没有父母陪伴,之后父母退休后和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并没有建立起特别亲密的亲子关系,一些心里话还需要哥哥传递,是生分令他们过于客气的。
来信者首先要做的是接纳父母的感受和表现,人的情绪并不是相通的,他们不相信你的感受也是正常的,他们在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来得出结论。
接下来,需要重建亲密关系,敞开心扉多交流沟通,重拾“成长路上一段缺失陪伴的时光”。相信能找到家人间自在的感觉。
在这两封来信中的父母无疑都是深爱孩子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要父母看到自己需求并不容易,但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如果与父母当面交流难以开口,比如第一位来信者稍微提起话题父亲就上火,第二位来信者需要哥哥在中间传话,那也可以用书信的形式,让真实情感在父母与孩子间流动起来。
心理聊吧参与方式——
栏目主持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