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运河 ▏河与江的对话
2019-12-12 15:23:17

甘露岭,是连接北固山前、中、后峰的一条山脊,我们沿着这条龙埂一直走到北固山山顶。北固山虽然不高,但因其三面为崖,地势险峻,故而视野开阔,是观景的绝佳处。山脚下的金山湖湖面很大,有一两只船在慢悠悠地移动,湖上有雾,平添了烟雨朦胧之美,让人自然会想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诗句。再往前看,阔大的水面有一处豁口,向北延伸,形成了一条狭长的水路,在它的尽头隐约能看见一个长方形的像大门一样的建筑,那就是著名的“江海之门”,也是现在的长江与运河相连的一道闸口。

在镇江,这样的闸口还有很多。镇江是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从镇江到杭州,称为江南运河,江南是鱼米之乡的象征,白居易曾经以“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来赞美江南运河。从历史上看,镇江主要的入江口有五处:丹徒口、甘露口、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口。现在依然存在着谏壁口、小京口和丹徒口三个主要的通道。

京口闸,在古运河的起点平政桥的南边350米处。镇江的古运河是穿城而过的,这在一个城市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京口闸何时始建没有记录,据说唐开元二十二年有“废闸置堰”的记载,见诸文献最早的也到了北宋时期。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到1077年)的京口闸位于大京口段,闸室南端为埭,北端为闸,可以引潮和通船,属单门船闸。到了元祐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又在吕城置上下二闸,将京口改为复式船闸,其形式和原理已与现代船闸十分相似了。这之后又过了十年,在这里建起了京口澳闸。澳闸是个复式船闸,澳是特为蓄水开挖的陂池,当时的想法非常复杂,希望这个船闸能够具有引潮、济运并节水的功能,所以建有五座闸门,并同时修了归水澳和积水澳。想想在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能想出这样的通航方法不能不令人钦佩。之所以要建这么复杂的闸口,实际上是因为长江和运河之间存在着水位差,据说宋代的建闸技术在世界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其实也不只是在京口,古运河上其他地方比如仪征段也有类似的闸口,但修建京口闸的确是花了大功夫。到南宋嘉定十一年又重修了一次,这一次将归水澳与甘露港相连,规划建成兼有蓄水、引水、通航、分溜、避风、码头、锚泊、仓储等多种功能。可惜的是这么浩繁复杂的工程依然敌不过自然的法则,在日积月累中,河床不断淤积,虽不停地整修,浩大的人力和物力终究让人们放弃了努力,大京口段的京口闸在明代的时候就渐渐颓败最终废弃了,到了清康熙元年,又在小京口段重建了小闸,但是到了民国后期也逐渐颓废。

我们去了那个闸口,一边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闹市区,一边是绿树掩映古朴苍老的古运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总是让人猝不及防。站在闸外的桥上,窄窄的古运河平静地卧着,水平如镜,波澜不惊,不远处,河道就拐弯了。我站在那里有点发愣,想象着当年运河两岸的热闹与喧嚣,想象着车来船往、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正是古时运河两岸的真实写照。即便是到了民国初期,这里也曾有过十多年工商业较快发展的时期,据说镇江江边的码头就有30多处,内河运输相当兴旺发达。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陆路交通与航空业的兴起,水路交通尤其是小型水道渐渐被替换和淘汰,像这样的古运河也失去了往日的华彩,而事实上,这条河最早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千百年来它滋养着一个城市,承载着古老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它默默南流,直到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在镇江的各个闸口,直接连接长江与运河的是谏壁闸。从主城区到谏壁船闸大约有十几公里的路程,“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这是江南运河的主要入江口,也是江南运河唯一直达通江的一座船闸。我们看到的是复线船闸,是2001年建成,被称为“江南运河第一闸”,这种设计使得进出江南运河的船只得以双闸并行,过盘能力成倍增加。谏壁船闸由一线船闸和二线船闸两个闸口组成,设有锚泊区,现在它的年船舶通过量达到1.5亿吨,货物通过量9000多万吨。

我们到谏壁闸口的时候,从运河上过来的船都停在锚泊区里面等着开闸,闸的南边是京杭大运河,北边是长江。等待开闸的这段时间里,我开始一一打量这些船。几乎每艘船都插着国旗,大多数的船上是一男一女,大概夫妻行船的很多吧,有的船上还带了小狗,单调的水上生活需要一些乐趣。很多船上都有植物,它们或者是花草,或者是蔬菜,让我想象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我看到有一个男人一直在那里专心致志地摆弄着他的花草,好像开不开闸与他无关似的,那里面有兰花,有龟背竹,有一盆姿态很好的盆景,还有一些大叶和多肉植物。有一艘船蛮讲究的,是两层楼的船舱,上面一层四面都是窗,采光非常好,里面隐约有一张书桌,上面还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因为是两层,就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平台的上面也养着不少花。船上没有孩子,他们都在岸上上学吧,不知道跑一趟船要多少天,我猜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吧,水上一个家,岸上一个家,只要有家的地方就会有生活,就会有责任,就会有牵挂,就会有念想。

绿灯亮了,船闸开了,船队向着京杭大运河出发。这条运河的故事从古说到今,故事开始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到战国时开大沟,通河、济,到隋代起全线开通大运河,再到元代建都北京后完成整个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绵延近一千八百公里。而镇江至丹阳段,因为要穿越丘陵地带,又有江水泥沙淤积,无论是开河之艰辛还是疏浚之频繁,都是其它河段所不能比拟的,所谓 “斩绝陵垄,功力艰辛”。浩大的人工开挖工程,连接着天然的河流湖泊,这条生命之水养育着两岸的人民,至今依然生机勃勃。

几千年的岁月就这样默默地流过了,斗转星移,草长莺飞。

晓华,本名徐晓华,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扬子江诗刊》副主编,一级作家,评论家,发表评论以及随笔、散文二百多万字,并出版《涌动的潮汐》《自我表达的激情》《我们如何抵达现场》《无边的文学》等著作,并获得第二届中国图书奖提名奖、紫金山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