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欧洲重量级文学大奖德国图书奖中,年仅41岁的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摘得大奖。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在授奖理由中称赞:“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带给读者至上的阅读体验。”
一时间,萨沙·斯坦尼西奇成为媒体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今年7月,世纪文景首次在国内推出《我从哪里来》的中文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瑞祥翻译。国内读者想必对内容不会感到陌生,书中提到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德里纳河、波斯尼亚战争等都是一代人心中难以忘怀的情结。
德国《明镜》周刊直言“斯坦尼西奇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世界报》则盛赞他是“德国当代文学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颇具传奇的是,锋芒毕露的斯坦尼西奇并非生于德国,他出生在南斯拉夫波斯尼亚,14岁时以波黑战争难民身份逃亡到海德堡,从那时起,他才开始学习德语并用德语写作。
《我从哪里来》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2008年,“我”在德国移民局申请入籍,填写生平时感到自己的人生无法被框到一张表格之中,于是开始了回忆和书写。
全书由两条主要的线索交织:一条是对南斯拉夫的追忆,另一条则是“我”作为战争难民来到德国之后的经历。移民经验是斯坦尼西奇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奠定了他作品中天然的跨文化视角试图。在包括德国在内的整个欧洲深陷移民危机之际,他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焦点关注之一:什么是身份?并以个体经验追问、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
两条线索有机地缠绕在一起,形成对照之势,叙事也常常游走在回忆和现实之间,串连着历史和当下,在艰难酸楚与温暖感动中并行,并最终指向作者对“出身”的思考。
出版方介绍:“斯坦尼西奇是一位有强烈形式创新自觉的作家。《我从哪里来》彻底打破了自传体小说编年史式的现实主义叙事模式,采用了独具风格的断片表现形式,在一个个富含深意的故事中,叙事时空变换自如,当下与历史交错,真实与虚构融贯,多视角和断片式地表现出一个层次丰富、错综交织的‘出身’万花筒。”
小说最后一部分《龙——守护神》更是一场全新的文学实验和冒险游戏。斯坦尼西奇借鉴了游戏攻略式写法,在每一小节的末尾,都让读者参与到叙述中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决定前往不同的页码,按照不同的线索和顺序来阅读这一部分,同时展现出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阅读和游戏融为一体,读者参与到故事的创作中来,创造了小说生成的新模式。
事实上,萨沙·斯坦尼西奇在上一部小说、同样由世纪文景推出的《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中就展现出小说形式创新的雄心。《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同样采用了断片式的叙述手法,同时是一次融合小说、非虚构与诗歌写作技巧的全新尝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