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跟人类存在许多有趣的故事,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趣,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静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新书分享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本书作者、科普作家史军表示,本书旨在探讨:是人塑造了植物,还是植物塑造了人。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讲述了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
作为一名植物学博士,史军关于植物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独到见解,理性的思辨与专业的学术研究贯穿了本书始终。但究竟是植物改变了人类,还是人类改变了植物,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而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却显而易见。这既包括了在人类干预下植物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暗含了植物在演变过程中对人类影响的客观结果。新作出版之际,史军接受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他说:“在未来,人类和植物仍然是相互驯化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人类是植物生存的外在环境条件,而植物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植物这个盟友,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紫牛新闻:您在书中提到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这本《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多大程度上受到戴蒙德的启发?这两本书有哪些共通之处?
史军:共通之处不敢说,毕竟,《枪炮》这本书还是我学习的榜样,至于说启发当然是有的,读完《枪炮》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很多科学问题和人文历史的问题,实际上是统一的问题,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是互相影响和决定的,比如说戴梦德在书中指出,关于文明起源需要稳定的蛋白质供给,地理上的动植物等资源分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这些认识都让我的认识豁然开朗。原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观点,不仅仅是社会学的问题,还是自然科学的问题。所以,我也开始尝试用植物的视角来分析一些人类发展的问题,审视植物对人类的影响,《植物》这本书可以说是更聚焦于植物方面的《枪炮》,至少我希望如此。
紫牛新闻:植物与人类的相互影响是如何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
史军:每一步都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比如说对人类身体的塑造,我们的牙齿(智齿),我们的肤色,我们的视觉,其实都与植物有关。我们的饮食习惯也跟植物有关,比如用火来加工食物更多是为了破坏植物中的毒素,用石磨来加工面粉,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能量。中国人的团结一致也跟植物有关系,因为早期的农耕更需要大量的人一起来兴修水利工程,一起来协作开发,这就形成了文化上团结向心的基础。
紫牛新闻:您提到了达尔文理论中,根本没有人们所一向认为的“优胜劣汰”一词,但也有人认为《物种起源》有些理论现在看起来有局限性,不知您怎么看?
史军:以今天的观点来看《物种起源》,难免有一些问题。比如,达尔文提出物种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说法有很多反例,突变可能会带来跨越式的演化。再者,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也并非完全错误,因为环境饰变,这种可遗传的DNA甲基化,也是存在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达尔文学说被推翻了,恰恰相反,这些新发现都是对达尔文理论的扩展和延伸。过度繁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这些《物种起源》中阐明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改变的。如果,因为一些反例就认为推翻了达尔文演化理论,那一定是没有读懂《物种起源》。
紫牛新闻: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性到底如何呢?
史军:经过批准上市的作物,都是安全的。
紫牛新闻:如何理解书中提到的“人类也有被转基因的可能”这句话呢?
史军:逆转录病毒会把基因插入到人体的基因组当中,甚至可能在人体中长期存在,这不就是人体被转基因的真实例证吗。所以人类使用的转基因手段,大自然在几百万年前就在用了。
紫牛新闻:书中提到郑和的船队中没有人得坏血病,是因为中国人爱种菜,你觉得中国人的这一习惯是因何发生的呢?
史军: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原因,虽然有人认为是不靠岸航行的时间短,但是在船上种菜,特别是芽苗菜对于补充维生素C有帮助。种菜显然不是因为航海需求产生的,这是一个传统,因为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是基础,强调自给自足,而种植蔬菜本身就是一个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基本做法。
紫牛新闻:书名为《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为什么用“塑造”这个词来形容人类与植物的关系?“改变”“创造”这些词汇不足以阐明您的观点,是吗?请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植物对人类的“塑造”?
史军:改变这样的词语用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上,还是显得有些轻了。因为,人类的身体和社会行为从本质上是与植物捆绑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及人类用火对文明产生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忽略了植物对用火这个行为的推动作用。之前总是说,用火处理肉类食物,容易消化,但是却忽略了生肉和熟肉的消化率其实没有天差地别的差别,但是用火可以破坏很多植物毒素,提高植物性食物的消化率,这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再比如说中国人有强大的向心力,喜欢团结在一起,这个属性也与植物相关。在古代农业生产条件下,要应对旱季和雨季的特殊天气,必须兴修水利工程,而这样的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完成的。所以,团结这样的文化特质也是与植物相关的。
紫牛新闻:书中您提到人类使用火,主要是用于解除植物毒素,那这一过程是人类活动被动的馈赠还是主动的选择?
史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的过程,今天我们能看到动物世界中也有很多学习的例子,日本的一群猕猴会在海水里洗红薯,黑猩猩会用木棍砸开坚果,这种行为是如何出现的?显然不是有其他动物来教它们。所以人类用火,在最初肯定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自然选择的过程。
紫牛新闻:在未来,您认为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将何去何从?
史军:在未来,我们仍然是一个相互驯化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人类是植物生存的外在环境条件,而植物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植物这个盟友,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大家都可以做的事情就是了解植物,从植物身上汲取生命的智慧,去平等地看待这类特殊的生命。更好地与这些生命体和谐共处,珍惜一粥一饭,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