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植物,谁塑造了谁,谁又改变了谁?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对植物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似乎毋庸置疑。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以及厨房里汤锅和擀面杖又是怎么来的呢?是人类自觉自发的创造,还是植物在背后推动人类必须对原有的饮食习惯做出改变?
近日,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的新书发布会于北京举办。本书作者,著名科普作家、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莅临了现场,参加活动的其他嘉宾还有著名科普阅读推广人、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国家动物博物馆张劲硕博士则以嘉宾主持人身份参加了活动。
史军博士是“玉米实验室”创始人,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学家的筷子和银针》《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等。同时,担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果传》《风味人间》等多个纪录片的科学顾问。他还是腾讯视频科普知识节目《植物有话说》主创,作为嘉宾参加江苏卫视人文类综艺节目《小镇故事》,浙江卫视综艺节目《二十四节气生活》以及科普节目《水果传》录制。
史军博士认为植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食物、文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们的经济、贸易以及对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撑,甚至连我们的厨艺、肤色和长相都是由植物决定的。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就讲述了这个有关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从促使人类定居的小麦和水稻,到改变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牵动世界贸易神经的大豆,植物的力量显而易见。人类驯化了植物,植物却塑造了人类。同时本书对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隐藏着的文明演进的密码,进行了颇具新意,甚至是颠覆性的破译和解构,富有趣味并发人深思。
史军博士说《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是一本在探讨到底是人塑造了植物,还是植物塑造了人的书。比如说人的智齿、皮肤的颜色,其实是植物早就帮我们塑造好的。再如大豆,我们祖先会以大豆作为一个重要的蛋白质供给源,这也是对我们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营养支撑作用。
还有甜菜,为什么它会被驯化成糖类作物,跟人类历史也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当年不是拿破仑可劲跟英国人打仗,结果被英国人封锁了海上交通线,他们运不来糖,也不会开发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今天有甜菜这个产糖作物跟拿破仑是有直接的关系。
再如中国人一直以来团结的传统,从很早以前也是跟农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的传统农业发展区域,不管是黄河区域也好,还是长江区域也好,都需要一些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才可以解决基本的种植问题。如果单个人,你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工作,谁家也没有可能一家人去挖条渠把水引过来,引不过来,一家人也筑不成坝。只能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这个事办了。这是写在我们文化基因里面、骨子里面的传统,而这个骨子里的传统跟我们生活中的状况是有直接关系的。
嘉宾主持张劲硕说这本书的内容,很多都是史军博士个人的经历。比如他在云南大学读本科期间深入云南,他那时候研究大象,研究植物。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他的故事来讲身边的植物,通过植物来反映人和植物的关系,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植物到底怎么改变了人,改变了人的哪些。
嘉宾小庄说:“自己拿到这个书真的挺感动的,就像我们当初聊的时候那样,我说史军会写更大的东西,更完整、更整体。眼光放开,把对文化、生活的感受都写进去。好的科普一定是综合的,它是一个很丰富的东西。史军这几年到处走,写作,做跟植物有关的各种事情,他有很丰富的经验和体验,他都可以把它融合进去。”
在嘉宾讨论中,大家还引入了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交流。比如之前大家热议的棉花。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的出现或者成熟,促使区域经济化大规模流准,这个区域就负责做棉花生产,商品附加值特别高,原始的资本积累开始了。为什么棉花能促使原始积累?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你要想吃东西是有上限的,再能吃的人,一天不能吃十顿饭,但是你的衣服没有上限,你一天换十身衣服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你的衣橱里面,只要你愿意装,可以无限地装。总之纺织品的消费,它的天花板是远远高于其他商品的,而且它有很好的交易性能,你运到什么地方,它不会坏。不像水果,棉织品是非常好的贸易商品。
史军博士说把这本《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推荐给大家,其实还是想让更多朋友真正了解植物,真正了解植物学,了解植物科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事情,想让大家知道植物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趣,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静止,它们有很多跟人类互作的有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就会影响到我们世界的不同眼光,也影响我们是不是能有效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