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陕川,八赴贵州,百上大别山,近30年里,直接资助贫困优秀学子500余人……无锡退休教师、年过7旬的老人俞斌,这些年一直奔波在中国大多数省份的山区开展结对助学。在他及以其姓名命名的俞斌(公益助学)爱心工作室(下称:工作室)帮助下,1200多名孩子的上学梦得以实现。这当中,有一位特别的受助者,她叫黄文秀,是前不久29位获颁“七一勋章”的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1989年出生的她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一位永远无法到达颁发现场的勋章获得者。
返乡扶贫路上“拐到”无锡
一纸扇面溢满情怀
黄文秀赠给俞斌老师的学生——无锡爱心人士吴敏杰的折扇(资料截图)
“朴实的打扮,很阳光,对人总是笑盈盈的,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喜欢的类型的孩子!”
7月2日,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碰面时,俞斌正在整理物资,为不久后奔赴大凉山开展助学做准备。说起黄文秀,他直言:实在,阳光。
2016年7月3日,俞斌与黄文秀第一次见面,地点在无锡一家饭店。他从自己的学生、工作室成员之一、堰桥当地企业家吴敏杰那听说,有一个受资助的大学生叫“黄文秀”,当年研究生毕业了,准备返乡投身扶贫工作。那位年轻人来信息,说自己路上专门到无锡“拐一下”,见见从大二就资助自己一直到研究生毕业,但素未谋面的无锡“恩人”。
“当时,我们都没怎么吃菜,聊得很多,她很阳光,对资助她的人表达了深深的感激。”那一天,中文系高材生黄文秀准备的“伴手礼”是一把折扇,其中一面,她用毛笔写了“庄子曰:善人者,人亦善”等字样,扇面中心是大大的“善”字;另一面,则是用毛笔抄录的东汉文学家应玚的《别诗》。“当时对这首诗没怎么理解,后来才知道,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及立志建设家乡的决心。”
一把折扇,表达了一位山区女孩的感恩之心,一位当代年轻人的志存高远,和她高洁的品性。
没有填完的“助学档案”
她的“心愿”这样被达成
黄文秀推荐资助的学生档案。张建波 摄
“但没想到,那唯一的一次见面,竟是永别。”
2016年的那次见面后,俞斌代表工作室,与黄文秀有了更多的联系。自1994年开始投身爱心助学,这些年俞斌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在他爱心助学的“公益地图”上,一片片红心贴纸记录了他的爱心足迹。而黄文秀的家乡——百色,尚没有踏足。
“我就请她帮忙,在当地寻找和推荐品学兼优的孩子,然后工作室来资助。”俞斌说,黄文秀工作是很细致和认真的,对当地情况非常了解,他相信她的推荐。一段时间后,黄文秀寄来了3份档案,是三名她主动推荐给工作室的孩子资料,希望他们可以获得很好的帮助。内容很详尽,但有个“遗憾”,就是缺少学校、村委的公章及孩子们的照片。“按照助学这么多年的一贯做法,村委证明及照片等都是必须有的,所以我跟她说了,她答应补上。”
俞斌(右)与黄文秀唯一一次见面后,留下了一张合影
但是,因为太忙了,此事就一直“搁置”着。远在无锡的俞斌,最终等来的却是黄文秀不幸牺牲的消息。“当时,我正在南京参加一个活动,太震惊了!”想起这个只有一面之缘但印象深刻的女孩,已经年过七旬的俞斌内心十分悲痛,他做了一个决定——去百色,帮文秀完成助学的“遗愿”,落实那三份还没有“完成”的助学档案。
不久后,俞斌踏上了前往百色的火车,因为人生地不熟,第一次寻找三名孩子的事没有成功。后来,辗转联系到了黄文秀的家人,经由当地各级部门帮助,在黄文秀哥哥姐姐的带领下,他才终于和那些孩子们见了面,并完善了档案,完成了助学,俞斌内心仿佛放下了一块大石头。
也从那一刻开始,俞斌和黄文秀的家人一直保持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互相的感激与感动
他们都在努力改变着家乡
俞斌与资助的学生在一起
“俞老师,中午好,好久没联系您,不知您和家人现在是否一切顺利……哥哥和我将代表文秀去北京领奖……”
“七一”前夕,黄文秀的姐姐黄爱娟给俞斌发来微信,告知的信息让俞斌百感交集。他对记者坦言:自己是教师退休,一辈子助学,希望帮助更多的孩子。他相信,很多受助的孩子,未来也会如黄文秀曾经做的那样,努力改变自己的家乡,努力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努力帮他们实现梦想。
俞斌介绍工作室情况 张建波 摄
“最近特别忙,之前去了青海,然后又江西,回来又是各种忙,现在在准备捐赠太行山、大凉山区孩子衣物等,希望进一步帮助到他们。”俞老师说,他的助学之路,也许对改变受助孩子的未来会有改变,但其实,同时,他自己也经常收获着感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