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跌之间》尽显人间百态,专访作者北北:希望读过小说的人都能照见自己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6-24 15:53:16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金融圈的话,那便是最繁华处有最难测的人心,而作家北北的新作《涨跌之间》则为你揭露这座名利场背后的变幻莫测,浮华光鲜……近日,该书由文汇出版社推出。

本书以私募基金经理左彬和投行经理许湘在资本市场的际遇为线,展现了金融圈光鲜背后的风云诡谲,展示了配资、做庄、短线炒作、IPO上市、兼并收购、增发、证监会调查、风险投资、P2P、房地产融资、公司破产、资产拍卖、T+0交易等各种资本市场运作模式,在商战中交织了各类人群的情感和婚姻生活,反映了在价值观转型期现代人的情感困惑和婚姻危机,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态。

作家北北

作者北北是一位高校老师,和记者聊起《涨跌之间》的初衷时,她坦言高校是“象牙塔”,烟火气不够,而她想写一部反映现实的小说,需要烟火气,金融圈就是一个流动着大量金钱和美女的地方,故事多、接地气。“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有的暴富,有的爆负,这些故事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视角看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业内评价北北是“新生代女作家”,北北直呼“不敢当”,北北说这本小说才只是她写作生涯的一个开端,小说故事的本身非常可读,好看,但北北希望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能照见自己,也能引发一些思考,“可能大多数读者读第一遍时觉得这本书比较有趣,人物和情节多,当故事会来看,但我很希望他们能读第二遍,能看到我在小说中想表达的东西,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看完之后在闲暇时还愿意再翻一翻”。

对话北北——

紫牛新闻:您作为高校老师,是怎么想到要写一部以金融圈为背景的小说的呢?

北北:高校圈和金融圈完全不同,高校有“象牙塔”之称,不那么烟火气,高校也不能烟火气;而我想写一部反映现实的小说,需要很烟火气。金融圈是一个流动着大量金钱和美女的地方,故事多、接地气。我有一些在金融圈工作的同学和朋友,我观察下来,金融人追求刺激,金融圈激荡较大,从事金融行业的人有的暴富,有的爆负,起起落落之间的故事很精彩,这些故事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视角看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紫牛新闻:看了您的简介,您是西班牙Fundesem商学院MBA,您本身就对金融比较感兴趣吗?

北北:我在国外读MBA期间,修了很多金融学的课程,我觉得金融是聪明人的游戏,我想变聪明些。

紫牛新闻: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有现实版吗?有你或者你身边人的影子吗?您自己炒股吗?金融圈的这些骗局你有经历过吗?

北北:小说来源于生活,很多素材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情节就是现实版的加工,投资上的事例则主要来源于一些行业新闻和采访。我自己炒股,但属于体验生活,“炒着玩”的。我没经历过这些骗局,比如我从来不碰P2P。

紫牛新闻:这部小说最终说的还是爱情,您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在书中有体现吗?

北北:我的爱情观可能比较“老派”,我觉得爱情是一件很美好也是很稀罕的事,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书中或多或少体现了我的爱情观,比如书中的男主在婚姻中重新发现爱情;一位主要女性角色为了爱情放弃婚姻等。我在这本书里把“爱情”置于一个比较高的地位,用一句流行的话说,“爱情值得。”但怎样的感情是“爱情”?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紫牛新闻:有读者说看您这部小说,还能学到不少金融知识,您有想到这部小说还有科普的功效吗?

北北:书发售以后,在豆瓣上收到一些读者反馈,还有我的一些学生也给了我反馈,说他们看了这本书觉得收获了一些金融知识。比如“证劵公司”和“证劵交易所”的区别,“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区别等。这些反馈我看了很高兴。我觉得既然是金融小说,就要承担一些科普的职责,就像武侠小说要有功夫,悬疑小说要有悬念一样。为了确保金融相关知识的准确性,我查阅了很多专业书籍,商战部分采访了一些私募公司,力求专业,真实可信。我在端午期间举办了两场小型的读书会,其中一场邀请了几位资深的金融人士,她们对小说中的金融事件都予以了肯定;另一场是给大学生做的财商科普,也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紫牛新闻:你希望这部小说带给读者一个怎样的阅读体验呢?希望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感受呢?

北北:我喜欢带给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体验。小说存在的一个意义是让人们能了解别人的生活,从而思考自己的。我希望每个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对和自己有着类似命运的人物产生共鸣。我一位朋友说,她二刷以后掩面而泣,因为她照见了自己。可能大多数读者读第一遍时觉得这本书比较有趣,人物和情节多,当故事会来看,但我很希望他们能读第二遍,能看到我在小说中想表达的东西。希望我写的东西能引发读者的一些思考,看完之后在闲暇时还愿意再翻一翻。

紫牛新闻:您作为新生代女作家,看到您也有自己的公众号,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新媒体写作和传统写作的呢?

北北:“新生代女作家”不敢当,对我而言这本小说只是我写作生涯的一个开端,之前我出版的另一本书是专业书,和文学不沾边。我认为新媒体写作和传统写作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新媒体写作比较“碎片化”,有“时效性”,尤其公众号写作,过了一定的时间节点推就无意义了,因此新媒体写作往往无法精雕细琢,有时候我是想好好修改的,因为改论文有职业病,但是时间节点不允许我;但传统写作就给了我时间,我认为传统写作是需要打磨作品的,作品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因为从写作到出版,一般而言要经历数年,比如我这本书前后历时四年多。优秀的出版物是有前瞻性、深度和广度的。如果说新媒体写作是为了流行(更多的人是为了流量),那么传统写作旨在创造经典,历久弥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