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和旅游部从3月25日开始,把这一天定为全国“但丁日”,号召所有人,尤其是学生和孩子们在这一天以阅读但丁著作的方式,团结起来,共同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2021年是但丁逝世七百周年。译林出版社黄文捷译《神曲》插图珍藏本于近日面世。据悉,黄文捷《神曲》译本,自首次出版以来,已走过20年;与译林社结缘,也有15年的历程。2005年,作为一家有着较好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外国文学出版社,译林社发现了黄文捷的优秀译本。此后,《神曲》在译林社历经三次重版,译者和编辑对译文、注释和编校进行完善和修订,确保版本常更常新,不断至善。
《神曲》特殊的结构和韵律,对翻译形成巨大挑战
《神曲》讲的是一段特殊的朝圣——一趟从地狱,经过炼狱,再到天堂的朝圣之旅,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领域。三这个数字对当时欧洲天主教徒至关重要——上帝的特征是“三位一体”。《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都是由三十三首诗歌组成的,加上《地狱篇》开头的第一首,正好是一百首。
但丁不止用三或者三的倍数来构建整首长诗,还运用了一种特别的韵律,被陆谷孙先生翻译成“三行隔行押韵法”(简单说,就是aba bcb cdc……这样的押韵方法),被认为是但丁首创,专门用于《神曲》。对于中文翻译来说,真正能够从意大利文直接翻译的,还要尽量译出这种格律,同时要精准传达原著的意蕴和风格,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神曲》中译本众多,什么样的翻译才更妥帖,更靠近原著?
《神曲》的完整中文本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分别是王维克的散文体译本和朱维基的自由体诗歌译本。这两个全译本之外,于赓虞和吴兴华的节译本也颇具才情。但这些译本都不是直接从意大利文原文译出的,转译本存在其局限。真正从原文翻译《神曲》始于田德望教授,他以散文体通译了这部作品。近年来,国内关注和研究《神曲》的人越来越多,新译本也不断出现,各有各的风格与特色。
译林版《神曲》的译者黄文捷,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同年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主要研究意大利政治经济问题。1989年退休后,开始从事意大利文学作品翻译。主要译作有但丁《神曲》、黛莱达《邪恶之路》、斯韦沃《泽诺的意识》、普拉托利尼《苦难情侣》、莫拉维亚《同流者》、达里奥·福《不付钱!不付钱!》、金兹伯格《家庭絮语》,以及克罗齐的《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等。2006年被中国翻译协会评为“资深翻译家”。
黄文捷译本是从意大利语直译的诗体译本,有四大特色:一、采用自由体诗,而非散文体翻译原著,保证体裁与原著接近,并尽量押韵。二、尽量按照原著的行数、内容来直译为中文。中意文差别较大,有时单行译文不能完全和原著一样,需要一段,甚至两段来解决。黄译本努力做到段落的行数和内容与原著保持一致。三、不为押韵而伤害原意,保证译文与原著在结构和内容上没有任何差别,便于读者查对原文。四、基于《神曲》的“三行隔行押韵法”,黄译本用阿拉伯数字,每隔三行标明行码,保证无论是行数和内容,都完全忠于原著。
黄文捷《神曲》译本,意大利使馆文化处特选700周年有声书底本
但丁逝世七百周年之际,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特选黄文捷译本作为意大利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阿尔贝剧院/拉文纳剧院和但丁协会合作制作的有声书中文朗诵底本。诗人、作家吉狄马加说:“黄文捷先生的译本是翻译界最大的收获之一。作为诗人,我觉得他翻译的语感非常好。”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文铮教授说:“作为意大利文学的研习者和资深翻译者,黄先生努力在翻译的艺术性与忠实度之间保持平衡,既能做到与原诗基本上句句对应,并尽量保持诗歌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又能尊重欧洲古典语文学传统,参考意大利古今名家研究成果,发微抉隐、字斟句酌,而且注释详实,为我们深度阅读《神曲》提供了一个信实、流畅,而又不失诗歌之美的译本。”
《神曲》旁征博引,号称一部大百科全书。注释,对于读者理解这部七百年前的惊世巨著至关重要。黄译《神曲》有四千多条注释,从专有名词、难词解释、历史文学典故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帮助读者无障碍阅读《神曲》。黄文捷先生参照新意大利出版社和勒·莫尼埃出版社的两版《神曲》作为底本(包括注释和编译)。这两个版本也是公认的权威注释版本。
但丁逝世七百周年之际,《神曲》插图珍藏版隆重问世
近日,译林社隆重推出黄文捷《神曲》插图珍藏本。书中包含海量19世纪法国著名插图画家古斯塔夫·多雷为《神曲》所画的插图和精美藏书票,并附有意大利外交和国际合作部、阿尔贝剧院/拉文纳剧院与但丁协会合作制作的有声书中汉意双语朗诵音频,手机扫码即可倾听。
插图珍藏版由著名设计师马仕睿担纲设计,赋予《神曲》当代美感。内文排版匠心独具,以清癯俊朗的字体力求阅读的最大舒适感。内文采用进口轻型纸,适宜捧读,手感柔软精致;纸张色泽米黄,护眼耐读。注释与正文分开,双丝带书签便于同时翻阅。精美函套益于收藏。
时隔七百年,《神曲》中蕴含的宏大力量,仍然能够穿越历史,跨越文化,不断焕发新生。正如庞德和艾略特这两位超级但丁迷所说的那样,《神曲》是一部适合每个人的作品,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自己的本性和希望,觉察自己的错误,感受到认知世界万物的张力,同时也认识到我们不可能无所不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