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中的诗句虽一笔寥寥带过,却尽显中国古代女性独有的含蓄美。从小热爱传统文化艺术的徐向珍,用手中的化妆笔,在现代人的脸上化上经典的古代妆容。除了将永乐宫壁画中的仙女形象复原出来,她还开创先河打造出了十二花神的绝美形象。
苏州丝绸博物馆近日邀请徐向珍及其团队来到博物馆内,为广大市民现场直播明代妆容造型设计。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徐向珍开心地说:“中式的留白美和西式的直白美是不同的,在复原中式古代妆容的过程中,会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内心里对美的追求。”
现场复原三种明代造型,展现中式留白之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苏州丝绸博物馆里见到徐向珍时,她正在化妆台前指导着化妆师设计妆发。身着一袭灰色连衣裙的她,一头短发干练清爽。徐向珍向记者介绍说:“今天复原的主要是明代的妆容,有吉服、家居以及丫鬟三种造型,每个造型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可以全部设计好。”
记者看到,现场共有三名模特正在化妆。徐向珍介绍说,其中一名身穿大红吉服的,是出席重大活动时的妆容;另一位脸上化着非常白的妆容的,则是非常具有明代特色的小姐造型,她的发型是三绺头,一般适合居家生活时装扮;还有一位看起来更华贵一些的,其实是一名丫鬟造型,她的脸上和额头都点有珠靥,头饰也更华丽一些,其实是因为丫鬟作为门面,妆容华丽一些会更显得家境殷实。
“除了明代妆容,从前秦到明清,每一个朝代的妆容我们都可以复原。”徐向珍表示,我国古典造型里面会有很多留白空间。与西式的浓眉大眼相反,我国古典妆容普遍眼眉是细长的,嘴唇是薄薄的,腮红也是淡淡的。包括衣服也是宽袍的,不像西式那么合身。“所有妆容都是留有很多令人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我觉得西式妆容与我国古典妆容最大的区别。”
当初从事财务会计工作,跨界转行成了职业化妆师
来自浙江的徐向珍出生于1973年,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公司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她向记者坦言,其实财务工作是很死板的,需要完成的工作也一成不变,每天面对的空间就是一个非常狭窄的区域。
“2007年的时候我就在想,还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行业?我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有了这个想法的徐向珍快速地行动了起来,本着女子爱美的天性,徐向珍在杭州一家化妆造型培训机构报名学习如何化妆。
由于当时并没有考虑好是否会跨界转行,也没有明确以后究竟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徐向珍便抱着边走边看的心态,学习了两个月的化妆。“我觉得我在化妆这方面好像有点天赋,再加上本身就很喜欢这种跟美相关的事情,我总是会比别人更多地去了解每一个妆发背后的文化。”
为节约成本身兼数职,开始着手研究古典妆容
2008年,徐向珍决定辞去稳定的财务工作,与朋友共同开一家化妆造型店。她介绍说:“其实国内专业的化妆培训机构并不是很多,对于想要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而言,学到的几乎都是皮毛知识。所以我们决定自己开一家造型店,主打西式新娘跟妆,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为了节约成本,徐向珍并没有聘请很多的工作人员,照片拍摄、推广宣传等等都是自己亲自完成。“当时完全没有资金支持,就只有我和朋友两个人支撑着。刚起步的时候确实是很辛苦的,因为想要减少成本,所以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但是因为是自己所热爱的事情,所以便一直坚持了下来。”徐向珍笑着说。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化妆造型店的生意也逐渐有了起色,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化妆行业中来。徐向珍渐渐感觉到,性格内向的自己并不是特别善于营销,在同行业中并没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自己需要去探索出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徐向珍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我必须要去尝试一个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这样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去避免一些竞争。以此为契机,我才明确了要研究古典妆容的目标。”
从小热爱传统艺术,通过史料记载去还原古代妆容造型
徐向珍介绍,她从小就对美的事物很向往。妈妈对传统服饰的喜爱,也给自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外婆留下来的一件真丝袄被藏在箱底,我小时候经常会打开箱子偷偷看一眼。妈妈也会做很多传统手工的衣服、绣花枕头,我每次看见这种绣花类和真丝类的东西,都会特别喜欢。这种基因血脉里流淌着的,往往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成长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汉服妆容造型逐步成为了潮流,2013年,徐向珍和朋友决定转型做汉服妆容造型,除了基本的新娘跟妆,更多的精力被放在了汉服妆容的研究中来。然而,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行业,能借鉴学习的东西很少,所以在刚开始转型的时候,徐向珍只能和同事们自行摸索。
徐向珍告诉记者,她一般会根据史料记载去还原古代妆容造型,不管是文字资料还是出土的文物,都是研究的途径。例如《红楼梦》里就有很多关于胭脂的描写,以及各种人物的发型等等都有很详细的记载。除了阅读书籍,徐向珍还会研究壁画、画册等能更加直观展现妆容的资料文献。
“《仕女图》等画册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发型和妆容是什么样的,根据画册中所展示的去模仿还原。只要愿意去学习,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总是有据可查的。”徐向珍表示,博物馆是自己最爱去的地方。因为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不一样,妆容服饰肯定各不相同,所以每当周末或者出差的时候,都会抽出时间到当地的博物馆或图书馆,翻阅一下当地相关的画册资料。
曾被吐槽化的妆容很丑,接受了太多不理解的目光
“最大的困难就是有些人的不理解吧。”说起进入这一行最大的困难,徐向珍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尝试做汉服妆容的时候,每天都会在朋友圈和微博更新自己复原出来的妆容。但由于复原妆容和现代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可能就会不理解,甚至会评价说很丑。
自己花大量时间研究、复原出来的妆容,却被不理解的人吐槽很丑,对刚踏入这行的徐向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扰。“我们之前穿着汉服、化上汉妆走在街上,大家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但大家并不能理解并且认识到,其实汉服和汉妆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历史文化。”
徐向珍强调,古装和汉服是两个概念。古装指的是古人穿的服装,但汉服是具有延续性的传统服饰。“古装和我们是有距离的,但汉服我们每个人都能穿,可以与当下相结合,汉妆也是这样。”
还原永乐宫壁画中的仙女形象,让古代美人“活”起来
令徐向珍印象最深的,就是将永乐宫壁画中的仙女形象还原出来,真正意义上“复活”了古代美人。她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自己就已经有了复原永乐宫壁画中仙女形象的想法,但由于当时条件并不成熟,一直处于准备状态。
“为了让复原出来的仙女形象和壁画中的形象尽可能的相似,我们除了还原妆容,还要寻找类似的模特、服装和饰品。我记得单单寻找服饰,我们团队就花了很多精力。因为市场上没有相似的汉服,我们特意找到生产汉服的厂家,让他们根据我们的要求去定制。通过不断地商讨、修改、完善,最终生产出来的服装达到了我们想象中的效果。”徐向珍说。
除了定制服饰,徐向珍团队还需要招募5位与壁画中仙女形象类似的模特。其中有两位来自杭州,其余则来自北京、西安等地。在招募完模特、定制完服饰后,徐向珍联系了北京的一位专业摄影老师帮忙拍摄照片。在做好事先准备后,徐向珍及其团队与模特共同赶往北京进行拍摄。
为了使复原的妆容与壁画中仙女的妆容尽可能的贴切,徐向珍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去化了五个不同的妆容。“因为事先将永乐宫壁画看了无数次,这些仙女的妆容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把壁画中展示的妆容,结合现代审美化在了模特的脸上。”
徐向珍说:“虽然很累,但当这些仙女形象美轮美奂地展现在大众眼前时,真的太让人惊艳了。”
未来打算将古代妆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
除了复原永乐宫壁画中的仙女形象,徐向珍还复原了《洛神赋图》中的仙女造型。“我们还原仙女造型的话,会先去了解它的故事背景,再去定制它的衣服,然后寻找适合的模特。最后,才能根据那张壁画的内容,做出和它类似的妆面跟造型。”
在还原壁画及画册上的已有人物基础上,徐向珍及其团队还创造出了十二花神的形象。“之前人们对十二花神的了解只停留在想象阶段,一直没有人将十二花神的形象做出来。2020年,我们将十二花神美轮美奂地展现在大众眼前,有观众说我们这是开了一次先河。”
未来,徐向珍计划将传统古代妆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让妆容更加简洁;另一方面,也能让大众更加理解与认同。“我未来想做的并不是招收更多的学生,只想传承中国特有的审美韵味,用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传承古典文化艺术。”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实习生 梅方滢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