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民休闲食品品牌卫龙完成Pre-IPO轮融资。这是卫龙创立20余年以来首次引进外部资本,同时,这将是其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去年11月,曾有消息称卫龙食品正与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合作,计划2021年上半年在香港IPO。一旦卫龙成功IPO敲钟,吃货们又将再次立功,撑起“辣条第一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王灿
卫龙首次融资 图源:天眼查
高中学历的他,白手起家打造“辣条巨无霸”
辣条,一定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麻辣好吃的它,填满了多少孩子的心和胃。而这个美味的记忆里不可忽略的一个品牌,就是卫龙。
天眼查网站显示,卫龙已于近日完成Pre-IPO轮融资。投资方阵容豪华——由CPE源峰和高瓴资本联合领投,红杉中国、腾讯投资、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跟投。这是卫龙创立20余年以来首次引进外部资本。
这个卖5毛一包小零食的公司,明明销售的是家长们口中的“垃圾食品”,却成长为被资本青睐的“辣条巨无霸”,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说起这家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辣条巨头,不得不提到湖南省平江县这样一个地方。1998年,辣条阴差阳错被发明出来,在平江生根,在河南发芽,并在23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
卫龙食品的创始人刘卫平,就出生在湖南平江。高中毕业后他辍学打工,辗转多地后,河南漯河成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地。
在辣条被研制出来后,1999年,刘卫平在漯河创建卫龙食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卫龙已经成为集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休闲食品品牌。
据媒体报道,如今卫龙每天生产辣条约4000万包。根据前瞻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我国辣条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其中卫龙的市场占有率排在第一位。
卫龙产品 图源:卫龙食品旗舰店
小零食变大生意,卫龙缘何成为宠儿?
根据卫龙此前的公开数据,2019年卫龙整体营收49.09亿元,相比2018年35亿元的销售额,增速接近43%。2020年营收目标为72亿元,预计2021年销售额突破100亿。
而卫龙是怎样把小零食变成大生意的呢?
一是离不开营销。“亲嘴烧”请来了当年大热的“小花”杨幂来代言,和赵薇联手推出“卫龙”经典系列。从小工厂慢慢转型规模化,2016年“苹果风”营销和张全蛋工厂车间直播活动引来大量关注,这一年卫龙的销量同比增长了500%。
二是销售渠道建设。除了传统线下渠道之外,搭上移动互联网顺风车的卫龙,先后入驻天猫、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甚至在亚马逊上建立了店铺,建立了多元化的线上销售渠道。据报道,2019年,卫龙终端直售收入25.5亿元,流通渠道18亿元,电商渠道收入5.59亿元。
三是积极升级产品。刘卫平不仅将小零食做成了大生意,还想逐渐摆脱大众心中“卫龙=辣条”的固有印象。目前,卫龙旗下有面制品、豆制品、魔芋制品、素食、肉制品五大类产品,魔芋爽成为第二大明星单品。
卫龙产品 图源:卫龙食品旗舰店
产品结构单一,能否在资本市场畅游?
媒体报道指出,这将是卫龙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去年11月,曾有消息称卫龙食品正与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合作,计划2021年上半年在香港IPO。
事实上,这并非卫龙首次传出上市的消息。2018年12月,有消息称卫龙欲赴香港上市,但随后因为频繁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此事不了了之。
2020年初,刘卫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卫龙食品的上市计划正在逐步推进,去年会计事务所已进入审计程序,公司已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在运营管理。”
时隔两年后,卫龙再被曝出即将上市,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可能是为了补充资金,扩充产品线,以及增强品牌综合竞争力。
一旦卫龙成功IPO敲钟,吃货们又将再次立功,撑起“辣条第一股”。
不过,在当前火热的零食赛道里,与同类企业相比,卫龙虽然积极扩展品类,但仍面临着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尴尬局面。
提到辣条,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卫龙。提到零食,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知名度就大得多,消费者在购买时的产品选择面也更广。
依靠辣条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卫龙能否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有新的品类布局,或许会成为其在资本市场遨游的关键。
校对 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