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华 | 留一扇窗,给觉知
2021-04-20 10:01:49

学习心理学这么多年,对心理学的认知始终在起伏。有时觉得心理学特别神奇,可以深入看不见的内心世界,寻找、挖掘隐藏那么深、那么久的心理问题,治愈伤痛脆弱的心灵。

有时又觉得心理学没什么用处。理论和实践,似乎永远隔着一堵墙。

直到前两年我开始跑步,才发现学习心理学的一个奥秘。

小时候我是学校的体育尖子,每年都被学校安排参加各种运动会。我的专长是跑步,从一百米短跑到五公里越野,每个项目都拿过奖。虽然也有体育老师指导,但主要目标是追求最佳成绩,完全忽视对身体的养护,伤痛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26岁时我因膝盖疼无法上下楼梯,去医院就诊。一位骨科专家拿着我的X光片问我:“这片子是谁的?你父亲还是母亲?”

知道是我自己的腿,专家直摇头。膝盖上的骨刺很严重,而且不可逆。医生警告我,绝对不能再跑步。如果以后膝伤加重,手术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于是很多年我虽然一直坚持运动,但从不敢尝试跑步。有一次见到一位大学同学,发现离上次见面,他至少小了两个维度,而且精神状态特别好。他告诉我,他迷上了跑步,跑了半年多,瘦了三十斤,已经参加过马拉松比赛,感觉好极了。

我羡慕极了,却担心我“不可逆”的膝盖。他安慰我不要怕,只要方法正确,跑步并不会伤膝盖。在他的指导下,我开始重新学习跑步。同学给我提供了各种相关信息和知识,和我分享他的跑步经验、教训。

我果然经历了各种疼痛,仅膝盖疼就可以疼出很多花样,更别说身体其它部位的各种不知名疼痛。每次疼痛,我都立刻去请教我的引路人。起初他有问必答,渐渐的我发现,他开始以“你可以在网上查资料”来回答我的每一个疑问。

我很敏感,觉得同学不耐烦了。以后再遇到问题,不再去问同学,而是按同学之前的指导关注了一些跑步公号,下载了运动APP,更多地自学跑步方法。之后几个月,旧的问题解决,又会冒出新的问题。,但按图索骥,总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

有一天我在体校操场跑完十公里,走到操场边按例拉伸时,一个小伙子一瘸一拐地走到我身边,毫不掩饰他脸上的崇拜。

“你是专业运动员吧?”他问,“跑那么多圈,还那么轻松!”

我按捺内心小小的得意,对他简单讲述了自己膝伤及跑步的过程。他很受激励,立刻决心以我为榜样,继续克服伤痛跑下去。我把当初引路人教我的基本常识一一告诉他,尽我所能做了各种提醒和指导。

从那天起,只要我去体校跑步,总会遇到小伙子。只要遇到,他就会提出新的问题。

“到底应该哪个部位落地?脚前掌、脚全掌还是足底?”他问我。

“专家说法不一致,我每种都试过,现在以脚前掌落地为主,跑多了会换脚全掌。”我如实回答他。

“为什么我一跑就腰疼?”

“核心要绷紧,肩膀不要晃。”

“为什么我按你推荐的公号上说的方法跑,小腿还是疼?”

“我不知道,我小腿不疼……”

“为什么……”

“要不你再多看看网上的文章和教程,结合自己的情况再感受一下?”

我对小伙子说出这句话后,忽然想起,半年前,引我入门的大学同学也对我说过同样的话。那时我心里暗藏抱怨,认为他对我不够有耐心。此时我却明白,我让小伙子结合自己的感受去学习教程,不是因为不耐烦,而是我清楚:我的身体不是他的身体,我的问题也不是他的问题。

没有一个教程,可以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

肌肉的力量不同,核心的稳定不同,心肺功能不同,肌腱的韧性不同,先天的不足,胸大一分,臀围差距……只有跑起来,才能获得自己的体验。谁也无法将自己的体验,完全复制到别人身上。谁也无法靠别人的体验,跳过自身的学习和摸索过程。

即使是自身的体验,也会随天气、心情、睡眠、饮食的不同发生细微的改变。

该如何学习跑步?最重要的并不是如何跑,而是张开“眼睛”,观察自己的每一分觉知。

正如学习心理学,只有留一扇窗给觉知,才能真正打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那堵墙。

关于作者

冯华 青年作家、影视编剧。擅写推理小说,作品横跨小说、电影、电视等多个领域。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