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预计今年CPI将温和上涨
2021-04-19 19:41:53

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 张圣琪)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4月份新闻发布会,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经济形势、碳中和等近期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

近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通胀升温,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发言人孟玮表示,总的看,这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孟玮认为,这主要是在于我国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同时,我们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因此,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多方面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相关工作。“我们将全面把握和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孟玮说。

孟玮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三是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四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五是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七是推动全民节约,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八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

2021年CPI涨幅总体呈上涨态势

对于2021年全年的CPI走势,孟玮称,总体判断,今后一个时期物价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具体到CPI,我们可以看到,食品和服务在CPI中占比高,且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小,粮食供应充裕,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蔬菜、水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变化,这些都是CPI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供给充裕,市场竞争充分,价格有望保持基本平稳。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能够保持在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以内。

当前国内经济仍处于恢复发展期

孟玮表示,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恢复发展期,但全球疫情和国际环境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尚不平衡。

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3%,剔除季节性因素后,较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过去两年平均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等分别不同程度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

孟玮认为,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已从疫情影响中稳定恢复。我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保持,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

综合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的稳定恢复的态势。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这表明,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进一步看好。

另据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记者余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9日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总体呈温和上涨态势,能够保持在全年物价调控目标以内。

孟玮表示,近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全球通胀升温,这是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供需关系短期调整、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具有修复性和阶段性特征。

她表示,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孟玮说,我国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同时,我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供求循环明显改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因此,物价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总体判断,今后一个时期物价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她说,食品和服务在CPI中占比高,且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小,粮食供应充裕,猪肉价格随着生猪生产恢复逐渐回归正常水平,蔬菜、水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变化,这些都是CPI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同时,工业消费品产能充足、供给充裕,市场竞争充分,价格有望保持基本平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