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主题是“海洋,我们的气候和天气”,江苏是海洋大省,也是风电能源大省,江苏气象部门在海洋气象和风电能源保障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又取得了哪些成果?省气象局专家来到省政府网站在线答疑。
海洋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严明良说,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体现了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地球系统内海洋、气候和天气间相互关联的重点关注。这一主题同时也是为纪念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21—2030)的启动。该计划激励人们努力通过创新性和变革性思维拓宽海洋科学认知,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基础。
“海洋”与“天气和气候”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起天气和气候,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发生在大气中的现象。然而,如果忽略了海洋,我们实际上会错失极其重要的信息。”严明良介绍说,海洋覆盖了地球约70%的面积,它是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子,也是气候变化的关键角色。
江苏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全长954千米,滩涂面积65.8万公顷,占全国滩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之首;此外,江苏还拥有吕泗渔场、海州湾渔场等全国著名渔场,旅游、养殖、捕捞、风电等行业较为发达。
针对这些行业对海洋气象的需求,江苏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加强海洋气象预警预报服务能力建设。对此,江苏省气象台台长康志明介绍说,目前,江苏已经在沿海岸建有海岛气象站、自动气象站、能见度站、浮标站、船舶站、测风塔、海洋平台气象站、风廓线仪、GNSS-MET测站、地波雷达、探空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设施设备。此外,省气象台每日制作发布《海洋天气公报》和《渔场天气预报》,通过吕泗大功率电台向渔民广播,及时提供风浪预警;建设优化了基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海上风、浪、流等数值预报要素产品,提供更准确的海洋气象要素预报。
康志明说,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气象预报越发受到关注。未来江苏海洋气象的发展重点有几个方向,一是补齐海洋观测短板,通过海洋气象监测站建设和基于卫星的海洋遥感监测技术研发等,提高海洋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二是发展以海洋气象模式为基础的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三是推动气象预报与海洋需求的对接,提升海洋气象对海上风电、海洋运输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保障支撑能力。
风从海上来,气象保风电
在盐城的海边常看到高高的塔筒顶着3片白色的巨大叶片,稳稳地“站”在海中,海风吹过,叶片转动,成为盐城海边一景。江苏也是海上风电发展规模最大的省份。目前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世界第一,其中江苏占据了60%以上份额,气象服务需求巨大。
江苏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王平说,盐城风能资源丰富,风速稳定,风电转化率高,是名副其实的“风电宝地”。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优势吸引了很多海上风电项目在盐城落户。
王平说,风力发电与气象密切相关。近海和海上风电项目的选址、施工建设、生产运维等全都对天气气候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台风、雷电、海雾和风暴潮等灾害会对风力发电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台风为例,对风电场而言,台风既是风险也是机遇,风大发电量就多,但风过大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准确提前预测瞬时风速,适时收桨才能在保证风机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最大发电效益。”
对此,江苏的气象部门也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和保障。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艾文文介绍说,江苏气象为相关部门和能源企业提供风电场选址、施工运维天气窗口期预报及人船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气象保障服务,同时还提供风功率、发电量预测等服务。“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了对海上台风、雷电、短时强降水、冷空气大风、海雾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和追踪,可以为用户提供海上风电场气象服务专报、施工专报、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等专业化的服务产品,不仅有效保障了其作业人员和风机设施的安全,同时有效提升了其风机发电效率和满额发电日数,保守估计可以保障年有效发电量8.8亿千瓦时,获得了相关部门和用户单位的高度认可。”
“暴力梅”也和海洋有关
2020年的梅雨时间特别长,雨也下得比往年大得多,江苏紧邻海洋,这种“暴力梅”和海洋有关系吗?
江苏省气候中心主任徐萌说,2020年江苏梅雨异常偏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系统长时间持续异常。6月上中旬副高脊线位置偏北;6月下旬到7月间又一直偏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一带交汇,形成了多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春季前期结束的弱“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赤道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综合作用导致副高显著偏强。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7月副高持续偏强偏西也具有外强迫作用。所以2020年“暴力梅”和海洋有着紧密的关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