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来了一个神仙综艺!《典籍里的中国》伏生穿越发问“你们还读《书》吗”引网友泪目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3-17 18:08:06

最近,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大呼,又出神仙综艺啦!央视新推的《典籍里的中国》简直是一出“穿越大戏”,孩子也能看懂那些历史典籍大部头了。

有《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优秀的文史综艺珠玉在前,《典籍里的中国》目前推出的两期《尚书》和《天工开物》收效不错。不过,记者也看到,《天工开物》这期也引发了一些小争议,不少网友就宋应星的形象塑造是否正确而展开了辩论。

聚焦《尚书》《论语》等典籍故事

古今对话的“穿越”创新

提起典籍,大家立刻想起的就是那些尘封在书架上的“大部头”。密密麻麻的文言文,有韵律的字句发音,就像一个又一个捉摸不透的谜题。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典籍是“有用,想看,但是看不下去,也看不明白”。

此番在央视的匠心独运的节目编排下,典籍不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高岭之花,那些惊才绝艳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跳脱出残损的竹简、泛黄的古画,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眼前,细细诉说当年往事。

据悉,《典籍里的中国》聚焦的经典书籍有《尚书》《论语》《道德经》《传习录》《天工开物》《红楼梦》《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史记》《诗经》《楚辞》等,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用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

而且主创团队也是顶级的,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特邀专业领域学者坐镇现场,老戏骨担纲主演,后台剧本围读,黑科技舞美轮番上阵。

“百岁老人”伏生一生护《尚书》

诠释“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的第一期《尚书》,用两个故事,三个舞台,59分钟,讲述了“百岁老人”伏生一生舍命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催人泪下,让观众知道了“华夏文明为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节目中,撒贝宁作为一名来自现代的读书人,是连接《书》与传书人的纽带。节目开头,撒贝宁坐在2021年的图书馆里翻阅《典籍里的中国》,一阵风沙吹来,他看到了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敦煌遗书的王道士。莫高窟藏书破壁而出。在十年后的1910年,部分经卷辗转到清朝京师,学者们在敦煌藏经中,找到了上古典籍《尚书》,激动不已。据传《尚书》为孔子老年时编纂整理,时间穿越回春秋末年。撒贝宁重回汉代,寻找用一生传书护书的学者伏生,探寻典籍《尚书》的魅力所在,于是,古今读书人跨越时空相见。镜头里,观众跟随着伏生的讲述,见证了上古时期“大禹定九州”……

节目中,借由故事中的主人公之口将“书”的价值和背后的传承意义讲得一清二楚,小朋友也能看得懂。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伏生回忆起自己一家遭逢战乱,舍命护书的经历。为了躲避战乱,伏生一家带着一车书简离开咸阳返回山东老家。路上,儿子为护书而死,妻子宁愿挨饿受冻,也不愿烧书简取暖,最后死于荒野。倪大红饰演的伏生讲到此处,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记者看到,第一期一播出,豆瓣评分就直接飙升到9.4。无数网友激情发言称,居然被一个综艺节目弄哭,转而化身“自来水”疯狂安利。

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高燃!三兄弟齐读“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而第二期则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节目延续了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的讲述方式,呈现的依然是一个自带大家风骨和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

《天工开物》和作者宋应星作为中学课本上的知识点,对大众来说不算陌生,却少有深入解读。全书共十八卷,123幅图,初版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其中,不论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还是制取海盐、炼铁纺织的精巧技术,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科学态度,迸发着熠熠生辉的智慧光芒。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节目依然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值得一提的是,《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兄弟三人共同朗读出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网友们都激动地鸡皮疙瘩直起,太高燃了。

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饰演宋应星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李光洁也坦言,他非常喜欢这句:“我能感受到他豁达的自我性情和时代思辨,我希望能演出他的性格、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神奇穿越”让网友泪目

“两千年以后的你们还读《书》吗”

《典籍里的中国》两期节目都采用“时空穿越”的模式,跨越多个朝代,以及“古今互穿”。

看完《尚书》这期,很多网友泪目了,因为饱经沧桑的伏生发出了这样的灵魂追问:“两千年以后的你们还读《书》吗?”

在《天工开物》这一期,老年宋应星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感受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他昔日从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赶考路,如今坐上中国制造的高铁仅需三个时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国人自己造的C919飞机,则只要一个多时辰就到了;当听说后世造的大火箭“长征”号可以把月球车载到月亮上,“奋斗者”号深潜器可潜入大海万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惊讶又欣慰地连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

网上掀起宋应星古装设置对错的争论

不要忽视节目弘扬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本意

不过,第二期《天工开物》播出后,关于宋应星古装形象有辫子的设置是否正确的辩论在网上掀起。

记者看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汀芷发文表示,关于宋应星晚年生活的史料很零散,难以构建出他最后20年间生活的详情,更无法准确得知他是否薙发留辫。

他表示,节目制作者在设计老年宋应星形象时,采取的是一种合理化的背景设定,辫子是一般人眼中清朝人的“标配”,无意间也成为背景的一部分。不过作为观众,大家没有必要执着于本非重点的辫子问题,而忽视节目弘扬中华传统科技文化的良好本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