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说起两城一中心(芯片之城、基因之城、新金融中心)规划,很多人将信将疑,但是现在大家都能看到,相关产业已经相继落地,产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作为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强势崛起。年初的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接受议事苑小编专访,用资源导入、产业链与创新链、营商环境、高地四个关键词总结了写在了新区“基因”里的创新。结合这四个关键词梳理江北新区五年多的发展,小编get到了江北新区“新”的内涵。
“新”魅力引全球关注
就在上个月,江苏省教育厅、南京江北新区共同支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根据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围绕“建设中国气象谷”“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实现深度国际交流”四个方面进行合作。
其实,套用现今流行的“凡尔赛”说法,“国家级”“世界级”的合作,在江北新区的发展规划中多到盘点不过来。
2019年,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在江北新区奠基,这是剑桥大学首次在境外设合作研究机构。此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合作交流。剑桥大学对双方的合作有多重视呢?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托普不仅亲自访问江北新区,疫情期间,还通过视频、邮件方式继续探讨合作事宜。
世界半导体大会上,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引关注
罗群说,江北新区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就是怎样更好导入创新资源。国际上的剑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复旦等等,创新资源不断导入江北新区,也证明了新区的创新“吸引力”。
“新”布局明确“专一”
2月3日,立春当天,江北新区举行了2021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650.8亿元的29个项目集中开工。对区县经济较为关注的人肯定要赞叹,“650.8亿,高!”,毕竟这个数额在季度项目中并不多见。再认真琢磨一番就会发现,“650.8亿”不止是“高”,而且“精”。
这650.8亿元用来干什么?首先看投资“大头”——鲲鹏生态产业基地,投资近百亿,构建集自主品牌整机及关键部件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链。围绕的正是江北新区“芯片之城”的定位。再看聚创园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专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生产,“基因之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野心呼之欲出。
江北新区国际健康城地标建筑——树屋十六栋
江北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两城一中心”,“两城”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一中心”即“新金融中心”。围绕产业链布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江北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罗群说,芯片、生命健康两大产业,本质都是要创新,芯片的材料、设计、测试,到下游的算法、应用,生命健康领域的生物制药、基因测序,以及健康医疗大数据……江北新区一直围绕产业布局设立产业基金。
“新”环境问需于人
3月1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正式实施,江苏自贸区走上了法治化轨道。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而自贸区南京片区(江北新区)乘着“双区叠加”的东风,更是将“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发挥到了极致。
“自贸区不能狭义地只谈贸易,而是要探索制度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罗群说,自贸区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改革,要问需于企业、问需于人才,努力根据需求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们要做到国际等高,适应70亿人的国际规则。”为此,江北新区重点打造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短短几年里集聚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即报即备”,大幅缩减专利审查周期。怎样营造更好的企业生存环境、人才工作环境?答案复杂也简单:创新发展需要什么,就要着力打造什么。
“新”高地开放共赢
在江北新区,一些开放式平台正在“悄然”建设与运行。之所以说“悄然”,是因为这些平台大多与基础研究有关,出成果非一朝之功,非业内的普通人很难关注到这些领域。
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其中之一。该平台成立于2018年4月,致力于整合新区基因检测、质谱检测及新药研发等设备与服务资源,提升检测设备的运营效率,为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科技信息、人才培训、专业论坛、政策解读、创业辅助等“一站式”公共服务。
江北新区集聚了大量生命健康产业
“开放性”很重要,不限于园区、不限于江北新区、不限于南京、甚至不限于中国,只要有需要、有关联,这些平台可以对全世界开放,这种开放在姿态也正是吸引全球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产业高地的要诀之所在。罗群透露,新的一年,江北新区将围绕脑科学计划、国家细胞基因实验室、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四大产业重点打造产业高地。“这些都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出来的,久久为功,创新这件事就是要持续地做下去。”
作者:刘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