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元宵?六首古诗词,带你领略唐宋元宵“真味”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2-25 16:45:50

春节的余韵还未散去,张灯结彩的元宵节又悄然而至了。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是中国人阖家团圆、欢乐游玩的佳节盛事。在古人留下的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元宵节的记载。接下来,让我们跟着古人的脚步,穿越千年的时光,去领略一下那时候元宵佳节的风采吧。

【唐】崔液《上元夜》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崔液是唐太宗贞观年间的诗人。在唐代,正月十五看灯已经蔚然成风,据史料记载,当时每逢正月十五夜,长安城中取消宵禁,满城灯火,老百姓无论贫富身份,都涌上街头看灯,十分热闹。这首《上元夜》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随着水漏滴滴答答的计时声,平时夜晚封锁着的街市铁门大开,灯火通明直到第二天早晨。一时间万人空巷,谁都不肯留在家中,错过这一夜的狂欢。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看过了长安的元宵,再到大唐的东都洛阳一览风采。著名的成语“火树银花”,就出自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形容当晚洛阳城中的灯火之盛,红如火树,白如银花,交相辉映。在明亮如昼的天空下,星津桥铁锁打开,宵禁解除,街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花枝招展的歌儿舞女往来经过,让游览的人们目眩神驰……在这盛世的狂欢夜里,诗人忍不住对着身边用来计时的水漏发出了“劝告”:难得有今天这样的夜晚,你就别催着天亮了,让时间走得慢些吧!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晚唐时期,虽然大唐盛世已经不再了,但每到元宵佳节,节日的气氛依然浓厚。张祜这首《正月十五夜灯》,不但记载了当时长安城中的庆祝场面,还向我们展示了宫中过元宵节的景象:三百名宫女衣袖蹁跹,载歌载舞,一时间好像天空之上也回荡着歌曲的声音。只不过,比起前面两首诗里描写的盛况,张祜写的宫中庆典就明显“小家子气”一些了。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到了宋代,时过境迁,没有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却兴起了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人的思维模式自然与唐人迥异,相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他们更关注自身的现实生活。欧阳修的这篇名作,正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体现:在热闹欢快的元宵之夜,词人心中想到的却是去年今天与佳人相约的情景。而如今明月依旧,灯火辉煌,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这城市热闹繁华,而词人的心中却一片凄凉。

【宋】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同样是抚今忆昔的名作。上片开始写词人年轻时的元宵往事:在春光融融的季节,乘着香车宝马,戴着金银首饰,和闺中好友们一同游玩,赏灯赏月,可以说是风华正茂、春风得意。最后两句陡然写到目前,年华已老不说,中原的故乡也已沦陷了。暮年的词人再也无心去参与这元宵的庆典,只想一个人孤独地坐在帘下,看着往来欢笑的人们。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来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作为结尾吧!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代元宵节庆典之隆重,跃然纸上:东风还没吹开树上的百花,就先把漫天的灯花纷纷吹落,如同下了一阵星雨一般。在这阵星雨之下,悠扬的箫声、明亮的满月、成串的龙灯、巧笑的美女,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不过,尽管这夜色如此之美,词人眼中心中却只有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在她面前,前面所见所闻的一切,都黯然失色!我们心中的辛弃疾,常常是“醉里挑灯看剑”“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可这元宵夜的一抹柔情,又何尝不动人心魄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