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二月好时节,初春赏梅正当时。眼下,苏州香雪海梅花进入最佳赏花期,繁花似雪、暗香浮动。2月20日,扬子晚报新媒体直播走进光福香雪海,探访康熙乾隆两代帝王赏梅处,对话四大光福工艺美术大师。本次直播在扬子晚报一直播、紫牛新闻直播两大直播平台同时推出,共吸引55万网友在线强势“围观”,赴一场春之约。
康熙三次、乾隆六次邓尉探梅
春节假期吸引近10万游客打卡
苏州吴中光福镇自古山峰连绵,且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梅历史,尤其在当地邓尉山一带,梅花弥漫30余里,一眼望去如海荡漾。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苏巡抚宋荦赏梅后题“香雪海”三字镌于崖壁,从此香雪海名扬海内。
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一文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梅花盛开时,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清康熙帝玄烨先后三次到邓尉探梅,乾隆帝弘历先后六次到邓尉探梅。两位皇帝在光福共写了19首诗,其中有13首是梅花诗。
如今的光福香雪海是中国梅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素有“香雪梅花甲天下”之美誉。苏州香雪海梅花节也已是苏城早春第一大旅游节庆活动,和家人朋友一起“邓尉探梅”逐渐成为苏城百姓的岁时风俗。
苏州香雪海第二十五届太湖梅花节暨第二十届“太湖之春”旅游月正精彩上演。刚刚过去的2021年春节小长假,近10万游客走进光福景区赏花、游览,让光福成为春节假期游网红打卡地。
汉服小姐姐、摄影爱好者徜徉花海
周斌芳第十二次举办梅花盆景义展
20日上午9点多,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驱车30多公里来到光福香雪海,沿途车流不断,游客络绎不绝,市民游客纷纷抓住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赶赴香雪海一睹繁花似雪的盛景。
步入香雪海景区,只见园内春意盎然、游人如织。今年春节期间气温比去年同期偏高,苏州温暖如春,早中梅已经全面盛开,红梅、白梅、绿梅等惊艳绽放,层层叠叠、花影摇曳、暗香浮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徜徉在梅花丛中,拍照留念。
“大家看这是我们香雪海的迎宾梅,是由红梅和绿鄂梅嫁接而成的,出自于非常有名的老花农之手,中间嫁接部分完全看不出来,浑然天成。”导游孟雨介绍,这株梅花盛开的时候像鸳鸯一样,也叫鸳鸯梅,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香雪海盆景园里,荣获中国传统工艺(盆景制作)手艺之星、姑苏苏州盆景造型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斌芳今年已是第十二次举办梅花盆景义展,尽管有些早梅已开始渐渐凋谢,其婀娜多姿的魅力仍不乏观赏者。几位摄影爱好者举着“长枪短炮”忘我地给梅花盆景拍着写真。“我们是上海过来的,每年都会来香雪海拍梅花,没想到梅花都开这么盛了,明年要早点来!”余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几个摄影发烧友每年早春都会相约来苏州香雪海拍摄梅花,年年拍梅花,年年都有惊喜。
满天星、闻梅馆、梅花亭、乾隆御诗碑……直播跟随着导游的脚步,带网友们线上打卡香雪海各网红点。园里还有不少穿着汉服的女游客摆着姿势,只为寻找最美角度拍出与梅花的靓丽合影。今年梅花节期间,身穿汉服的游客可以免费游香雪海,吸引了不少汉服小姐姐们游园,成为香雪海另一道靓丽的风景。
核雕、红木雕、玉雕、苏绣惊艳亮相
四位工艺大师深情吐露家乡梅花情节
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的光福,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风光秀丽、底蕴深厚,千百年来更是孕育了无数的名家、才杰。作为传统工艺特色小镇,光福镇目前工艺从业人员有近7000人,其中“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四大工艺雕刻人数占苏州首位,有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大师29人,各级工艺美术师65人,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6人,工艺雕刻年产值近3.78亿元。
直播现场,记者主播在梅花树下对话四位光福工艺美术大师:在雕刻桌前默默工作了48年、只为守护国家级非遗项目核雕的许忠英;上个月上过央视《国家宝藏》、江苏省非遗项目苏州红木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钟锦德;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府向红,苏州(玉雕)吴中区非物遗代表性传承人钱建良老师夫人陆彩英等。
四位工艺大师现场还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核雕、红木雕、苏绣、玉雕等精美苏作手工艺作品,展示了苏作工艺的巧夺天工、技艺精湛,大师们深情吐露家乡梅花情节,并分享各自创作的心路历程。
“我每年早春都会来香雪海赏梅,观察梅花,创作梅花主题的作品。这是近两年做的梅花如意,梅花枝头有2只喜鹊,所以取名‘喜上眉梢’,寓意非常好。”从事红木雕刻40年的钟锦德带来了喜上眉梢吉祥如意、岁寒三友吉祥如意以及古梅花桩笔筒等构思巧妙的木雕作品,巧夺天工。
许忠英带来了她耗时1年多构思、创作的作品《十二月花神》,梅花、杏花、菊花、荷花等十二种花栩栩如生地雕刻在一枚枚小小的核上,该作品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钱建良、陆彩英夫妇带来了和田玉作品梅花系列之《傲骨》水盂和《清香寒韵》香囊,作品采用多种技法制作,利用天然的红皮巧妙设计,把梅花的花蕊、含苞待放到怒放的各种形态展现得惟妙惟肖,充分显现了苏作的“空”“飘”“灵”的精髓,作品精致而典雅、玲珑剔透。
“从小生长在梅花丛中,特别喜欢梅花,很多作品都将梅花作为创作灵感和元素。”坚守苏绣工艺40多年的府向红表示,要将2500多年历史的苏绣继续传承下去,必须要回归生活,为现代生活所用,因此她把梅花绣上了手机套、手包、苏扇等生活用品,深受市民和消费者喜欢。
错过了精彩直播很遗憾?扫码可以回看直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丁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