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蒋垛村,有一位叫吴九成的传奇老人,他是江苏省唯一健在的红十四军战士。出生于1915年的老人,虚岁107了。牛年春节前,扬州大学“星火小队”寒假社会实践团队“00后”大学生走进吴老家中,倾听革命故事,了解峥嵘岁月,来了一场“00后”之间的亲密接触。
107岁老红军
90年前的春天,16岁娃娃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红军
当地党史工作者介绍,革命老区蒋垛是苏中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当地几代人受红色文化熏陶很深。“星火小队”的成员均为姜堰人,虽不是蒋垛当地人,却也深受红色文化的影响。“虽然我们是‘00后’,和吴老这位‘00后’出生于不同世纪,但我们早就听说过老人了,他是我们姜堰人的榜样,也是我们青年大学生的榜样。”团队成员陆成凤对记者说。
几经奔波,团队成员走进吴九成老人的家。大家远远地就看见了这位特别的老人,头戴红军帽,虽已逾百岁,依然精神抖擞。见到这么多大学生来看望他,老人十分高兴,手执红十四军军旗向大家展示。“我马上107岁啦,1930年4月3日参军。那是4月初的一天,我当时还是个16岁的小娃娃,听说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从此,我就成了一个光荣的红军战士啦。”老人向大学生们讲述自己参军的经历。
了解到孩子们都是姜堰人,都是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后,老人骄傲地说:“我们都是姜堰的,姜堰出人才哩!”
庄严敬礼
回忆战斗岁月:遗憾负了伤,没能给军长“挡子弹”
毕竟年事已高,给同学们讲述自己当年的战斗经历时,吴老的回忆是片断式的,语句之间有停顿。他边想边说:“我还记得当时我的排长徐荣,排长压低声音说的那句话,十分钟后发起进攻,目标是‘老虎庄’。我们那时候的军长何昆决定,带一个大队从东面进攻东庄,我所在的一大队以班为单位先对敌人发起攻击。徐荣排长带领我们迂回占领高地,防止敌人夹击。正在这时,一颗手榴弹在我跟前炸响,敌人出现了,双方开始了白刃战。大概过了十分钟,排长喊道,不要恋战,赶快占领高地!当时我正想往前迈步,一股热流从胸口一直到肚脐眼。”说到这儿,吴九成老人试图掀开自己的衣服,给大家看这块中弹留下的“印记”:“这个坑大概有一公分深,这就是我的军功章呀。”
“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何昆军长亲自上阵,抓起机关枪一顿扫射才攻下炮楼,后来不幸中弹负了重伤,牺牲了。如果那天我没有受伤,说不定有机会为军长挡那颗子弹呢!”老人说,在战斗频繁的日子里,自己先后参加过老虎庄反围剿、黄桥暴动等数十次战斗。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老人布满皱纹的眼角微微眯起,依然充满激情。很多事情,太多战斗,老人已经记不大清楚,但只要一提起与战争有关的岁月,老人的语气就会变得急促而亢奋,有时说着说着就得捂住心口,休息一阵才能继续说下去。
给娃娃们讲革命故事
前身是地方赤卫队的红十四军存在时间较短,老人是唯一健在的战士
听说老人喜欢听红歌,同学们现场大声传唱。听到熟悉的,老人不知不觉跟着唱起来。随后,老人为团队成员佩戴了党徽,老人的手颤颤巍巍的,但目光坚毅。老人说,戴了党徽,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就是冲在最前面的人。团队负责人丁文君说:“我们党员大学生们带上党徽,也要冲在人民群众前面,冲在疫情阻击战的前面。”
泰州市姜堰区蒋垛镇原人大主席团副主席钱鸿江,姜堰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员,致力于红十四军军史研究。他告诉记者,蒋垛及周边地区,是红十四军发祥地,“红十四军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前身是地方赤卫队,后来向中央申请到了红十四军的番号,这也是我们江苏地区唯一一支正规部队。”钱鸿江了解了吴老的参军经历,经红军第十四军研究会帮助,确认吴九成是目前江苏省唯一健在的红十四军战士,“毕竟年代久远,当年的红小鬼,如今也是百岁老人了。吴老再过几天就是107岁高龄,可以说,他是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健在老红军之一。”
“时代的信念在几代人之间流转,爱国情怀一代一代传承。”扬州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王成春老师表示,学习党史、国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举办红色专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鼓励学生走进红色基地,引导大家了解党的光辉历程,从党史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通讯员 李荣蓉 沈玉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