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快到了,网友们最近又“吃”上陈晓卿团队的新作了。火锅大家吃得咋样?忙于《风味人间3》拍摄之余,陈晓卿也给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读者送来祝福,“感谢大家的喜爱和陪伴,也感谢大家的建议,这里送大家一副对联:唯美食不可辜负,非热爱都是浮云。”祝大家“多吃,不胖,天天向上!”
疫情还没过去,观众在美食纪录片里,不仅看到美味,而且看到了人类的美好,并由此更加珍惜今天,便更将美食记录者引为知音。
过年少不了火锅助阵,尤其适合一家人其乐融融地一起分享。由陈晓卿担任监制,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出品的在《沸腾吧火锅》第二季,拍摄了6个不同的火锅主题:“非辣不可”、“这才是鲜味”、“干了这碗神仙水”、“美好食物终成眷属”、“最爱杂碎”和“这也算火锅?” 从已经播出的3集来看,串串、辣糊糊、铜瓢牛肉,大家刚吃完的这三锅,全是辣味星球人的最爱:非辣不可!
串串为啥让人那么着迷?牛霖、郡肝、家禽……紧致的肌肉纤维包裹上麻辣鲜香的蘸料。一签一串的选择自由,手握一把的快感成就;无论荤素,齐头扎进精心炒制的热辣。肉在锅中滚,口水嘴边流,时机成熟,门牙上阵,一口扯下整签的肉肉!
“那个店,生生用拳头打出来的!” 老张性格里的刚硬,从他做的铜瓢火锅就能看出来。不拖泥不带水,赶紧利落切成粗条。清汤入锅,保留了牛肉原有的脂香。一锅翻滚沸腾的铜瓢牛肉,一个人生起伏的刚硬老板。当我们说爱吃火锅时,我们在说什么?还不是那一口人情滋味!
辣椒原产于南美,一路迁徙来到中国。到达宁夏,变身羊角辣椒留了下来。鲜红甜香,醒目却不至于过分刺激,制作成辣糊糊蘸万物,是一代代宁夏人的记忆。辣糊糊原本孩子们放学后的小吃,大约二十年前,被升级成了火锅。土豆是辣糊糊火锅的灵魂,煮熟的土豆粉糯,裹上厚厚一层辣糊糊,咸鲜香辣,口水在口腔里止不住的分泌。如今牛筋面、肉片和更多多孔吸汁的滋味,也成了辣糊糊火锅的伴侣。继续陪伴新一代宁夏人,那不变的味觉记忆。
数年前,陈晓卿曾在《圆桌派》里自嘲,称自己一直是一名很严肃的纪录片导演,但拍了20多年的纪录片,始终默默无闻,结果拍了一个关于吃的节目就被大家知晓。4年前,陈晓卿和几位同好共同创立了稻来纪录片实验室。它诞生于互联网时代,而主创又都是传统媒体出身。在他看来,一家小制作机构,一旦没有了观众,就失去了生命线。“我们的长项是专业制作,所以,尽管在技术手段上做出诸多新尝试,但我更在意的是专业精神。”
美食纪录片频繁出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观众确有需求,但疲劳轰炸,也造成了收视的透支。“尤其是国内外同行不断创新的角度和不断精进的手段,无形中给我们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目前国内纪录片观众的成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能抱着一颗虔诚和敬畏的心,勉力为之,不敢有丝毫大意。”
做美食纪录片多年,在陈晓卿看来,美食不仅是食物,还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甚至精神信念。“我和团队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中国食物以及中国人和食物的关联,希望节目拍摄的美食不仅美味、健康,而且有文化传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