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只是个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十几年前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文学大师贾平凹,与其成为朋友,并有幸见到了贾平凹的创作手稿,书法作品等,在耳濡目染下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神圣感,从此沉迷其中,走上了手稿收藏之路。近20年过去了,53岁的陕西民间收藏家王扣劳在电话中对记者说,现在,每当在自己的收藏室慕文书房里与友人分享品鉴自己那些藏品的时刻,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王扣劳,他自称是一个从商洛山区来西安打工的平凡农民,但却干着不平凡的事业,那就是收藏当代文学,他告诉记者,目前他前后已投资了500多万元收藏了柳青、杜鹏程、贾平凹、陈忠实、路遥、高建群等著名作家的手稿、图书、书画、书信、有关报刊,尤其是收藏了贾平凹各种版本签名本达1200多种,数百种手稿、书信、上百种书法绘画作品,难以统计的的报刊,堆满整整一室三厅四个房间的书柜、桌面上,还有另一处住宅里的角角落落也放满收藏来的各种藏品。“如果条件成熟或者有相关政府部门愿意提供场所的话,我想把每位作家的这些资料都整理出来,展示给读者和研究专家,也算是对社会的一个贡献吧。”王扣劳期待着他的藏品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发挥最大的价值。
文学情缘和收藏初衷——
”认识了贾平凹后,感受到了文学的神圣“
王扣劳的老家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孝义村,距贾平凹老家棣花只有几公里,20多年前,他和侄儿来到西安打工,为酒店供应蔬菜肉蛋。日积月累攒了一些钱,当时他没有买小车,也没有买大房子,从小便对文学感兴趣的王扣劳,爱上了逛古玩市场,收藏起了古玩、银元。不久通过朋友要到了贾平凹的手机号码,“我和贾平凹算是老乡嘛,当时就打电话给他,我说我很喜欢很欣赏他的文学作品,没想到贾老师非常的平易近人,就邀请我去他的工作室聊天,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神圣感”。
王扣劳告诉记者,在认识了贾平凹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贾平凹的作品、图书、手稿、书画、书信,妻子反对无用,孩子反对不理,亲朋劝诫不听,王扣劳回忆起当时的自己,笑着说:“只要看见有关贾平凹的东西,不论贵贱,不论大小,不论早晚,均不惜金钱,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总是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直到收入囊中才肯罢休”。
随着收集范围的拓展,陕西著名作家的作品、资料都成了王扣劳的收藏目标,他经常会拜访他们,交流近期的收藏心得。王扣劳介绍说,一次,他去拜访作家高建群,他告诉高建群自己已经将他早期的字画、发表作品的杂志等资料都完整收藏,高建群感动不已,便将自己的散文集《相忘于江湖》的序言十几页手稿相赠给王扣劳。就这样,日积月累,现在王扣劳已经收集了一屋子的文学藏品,有照片、手稿、签名、书法及早期发表作品的杂志;既有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作家,甚至不乏胡采、杜鹏程、李若冰等老作家早期的资料。
王扣劳对于自己认准的事儿,有一股执拗劲儿。为此,他不计成本地四处搜罗散落于各处的文学藏品,最让人没想到的是,王扣劳的很多珍贵藏品,其实是从废品收购站里“淘”来的。“在我的收藏中,有一部分我认为很珍贵,因为是费了很大功夫才得到的。我动员了身边的好多朋友,他们经常去一些废品收购店搜寻,为了拿到有价值的东西,和收购店的老板们拉家常、套近乎,从废纸中搜罗资料,然后我再以高价回收,所幸的是抢救回来很多珍贵的手稿、信件。”
这些年搞文学收藏,王扣劳已经先后花费了500余万元,几乎耗尽了自己半生的积蓄,也有朋友觉得他这样的投入不值得,不如买个大房子住,买个豪车开,但在他看来,这些文化藏品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们是无价之宝,“收藏让我快乐,每收藏一件东西,可以让我高兴好几天。”
与贾平凹的多年收藏故事——
“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王扣劳是因为认识了贾平凹而从此走上了手稿收藏之路,近20年的相识,让他对贾平凹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逢年过节,王扣劳都要提着礼品或其它藏品拜访贾平凹,想着投之以木桃,希望报之以琼瑶,厚道的贾平凹也常常回报他以签名本或书画或题词,不过,这几年,随着贾平凹老师的工作越来越忙,他们的见面也少了一些,王扣劳告诉记者,去年他们一共见了5次面,不过平时短信还是会经常联系,“快过年了,我也在准备去给贾老师拜年呢”。
说起这么多年,与贾平凹之间的收藏故事,王扣劳回忆说太多太多了,其中有一件事,是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年《五十大话》出版后,王扣劳第一时间得到了这本书,看到书中写到古玩市场的古籍善本收藏家程景云先生用宋木刻年画换了贾平凹的24张小书法书笺,他就去问贾平凹,贾平凹说:“程先生是一位收藏家,有门面,手里有珍贵的东西,好多藏品不出手,他手里的木刻版画多少钱都不卖,他要我给他在书笺上写书法来交换,我答应了并给写了24张,剩下的书笺我就抄写了《道德经》,还没写完书笺不够了,可这没有写完的道德经后来还被中国文学馆收藏了”。之后王扣劳多方打听认识了这位程先生,并成为了朋友,程先生在古玩行业影响很大,和国外、国内的大收藏家都有联系,王扣劳也想得到贾平凹的这些小书笺,就和程先生拉近乎,逢年过节都去送礼,曾经有一次王扣劳请程先生去吃大餐,但吃完后老先生还是没答应,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老先生说“这些小书法他挂出来后心里发生了变化,心静神闲,事事顺利。有天店里来了一位上海一家大医院的院长,他看到这些书法后对程先生说:“这是你的风水,千万不要卖掉。”从此程先生把贾平凹写的书法书笺当宝贝,这一等就是3年。2018年,90岁高龄的程先生仙逝了。王扣劳的诚心感动了程先生的女儿、女婿,最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些宝贝,可以说,为了这些宝贝,王扣劳前后足足等了6年。
前几年,为了收藏贾平凹等作家手稿、信件、手札或书画作品,王扣劳还贱卖掉一大批多年收藏的银元,不久之后,银元市场大幅升值,王扣劳损失不少,但他不后悔,在他看来,“收藏贾平凹等作家的东西更有品味、价值和意义”。
收集收藏却从不倒卖——
“如果条件成熟,我想把所有的藏品做个展示”
王扣劳在收藏过程中比较有心,他的收藏很系列、很全面,每位作家的手稿、日记、刊登文章的杂志报纸全部收集,他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主题收藏,老一辈作家的手稿也基本上都收集到了,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收藏的贾平凹、陈忠实的系列系列资料应该没有人超越。
关于收藏,王扣劳也有自己的收藏观:“一直藏而不鉴,满足的是占有欲,不是真正的收藏,只鉴而不赏是做学问,也不算真正的收藏,藏、鉴、赏,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必要的,也是充满乐趣的”。王扣劳的收藏就是充满乐趣的,而且他只收集和收藏,并不以此来倒卖牟利,这便更显得纯粹珍贵。目前,王扣劳一边做生意,一边支撑着自己的收藏事业,但“只进不出”,让他的文学资料收藏难以为继。他现在的藏馆,其实是个普通民居,并未对外开放。他始终觉得那些藏品还没有整理好,外界很少知道,只有极少部分朋友曾来此参观鉴赏。他说他的梦想就是如果条件成熟,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他的收藏品可以够开一家陕西文学馆,把所有的展品都展示出来,供大家学习研究,如果梦想成真,那么贾平凹给他题词的“文学大观园”不仅将是名副其实的,也将变成现实。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