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荐书|全景记录武汉“封城”抗疫历程,著名作家熊育群新书《第76天》发布
2021-01-26 19:14:30

24日下午,“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颂歌——著名作家熊育群《第76天》新书发布会”线上发布。著名批评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瞿昭晖,方舱医院“手绘小姐姐”、《2020武汉日记》作者黎婧,以及《第76天》的作者熊育群,围绕《第76天》一书,分享了他们眼中的这段历史以及抗疫背后的故事。

《第76天》是著名作家熊育群创作的一部抗疫题材长篇报告文学作品。2020年的中国抗疫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伟大的时代需要也应该产生与其相匹配的文学力作。本书以时间为轴线,全景式记录了2020年武汉、湖北及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抗击新冠疫情的时代画卷。作者着力刻画武汉“封城”至解禁76天里的世情人心,面对疫情中国人民不屈的力量,各地人民众志成城援助湖北的国家大义、同胞之情;写出了2020年中国抗疫这一国家伟大复兴道路上的艰难时段,以及这个时段里一幕幕洪波涌起的历史大风云。

伟大的斗争与伟大的记录

“这是一部可以和‘伟大’联系在一起的书。它是不是伟大作品尚需验证,但它确实是献给我们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献给我们伟大的人民的一部书。”发布会现场,李敬泽对《第76天》给予了高度评价。

面对武汉“封城”抗疫这样一个持续76天的重大事件,“其实我们特别需要一个全景式的视角去书写,因为在这个全景中,我们能看到很多新的东西,很多我们身在其中,在此时此刻、彼时彼刻不一定看得清楚的东西。熊育群的《第76天》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它有一个全景式的视野,所以在他的书写中,整个武汉人民的奋斗,整个武汉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倾尽全力支持下的奋斗,所呈现的那种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人性的方方面面的丰富意义,得到了更有力的呈现。这样一部书,我相信在关于新冠疫情的书写中本身也有一个标志性的意义,这是关于新冠疫情书写到目前为止最为有力的一部非虚构作品。这部非虚构作品不仅可以给中国人看,也可以给外国人看,因为在抗疫这个过程中,外部可能有种种的误解和偏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应该讲出自己的故事,中国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我觉得《第76天》可以说是阶段性地达成了这个使命。”李敬泽表示。

“站在时间的背面,历史正从庸常的生活中呈现,平凡的事物被赋予意义,就像俯瞰山川地理,看见那个拐向——”《第76天》将一段重大历史从生活中打捞出来,这不仅是作者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我们时代的交代。李敬泽感慨,“中国人,生当其时的人,我们都不是这件事的局外人。这样一次伟大的斗争,我们所有人都是参与者。熊育群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写作者,能够走上前去,拿起笔,有力地把它写出来交给现在的人,交给世界上的人,也交给后代,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读者,我觉得《第76天》这本书是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我的期待,祝贺熊育群。”

熊育群回应李敬泽说:“作为一个作家,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危难之际,我觉得有责任把这场灾难、这场斗争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精神的遗产。”

“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

发布会现场,曾光评价《第76天》是一部求真求实的纪实作品,“关于新冠疫情的史实能记录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写小说的时候可能对事实保持五六成就了不得,作为一部纪实文学,《第76天》做到了九成以上的准确,我觉得已经相当不容易。因为涉及那么多人,那么多事,作者采访、综合各种信息,需要严格审核、甄别。这种工作方式是理科的工作方式,每个事都要求真求实,熊育群老师是用理科的思维做了一件文学的事情,了不得!而且《第76天》很好地把文学功底跟理科思维相结合,寻找证据、逻辑推理,把不同人讲的话进行分析,哪个对、哪个不对,过程一定很繁琐也很艰难,所以我说这本书的写作可谓用心良苦,特别是作者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

对此,熊育群坦言,“我希望最大限度地逼近真实,有时采访和查找资料就像侦探似的,一层层深入,一个个疑团破解,重要的事件和细节我坚持查找旁证材料,有的甚至通过三方印证。譬如疫情是如何发现、如何上报的,譬如1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立,当天赶赴武汉的情形,19日专家组调研和会议上发生的事情,当晚飞北京直到20日下午专家出席新闻媒体见面会,每个人所做所说,以及国家卫健委是怎样主导的等。譬如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闭离汉通道”的第1号通告,封城开始,是什么促成了封城的决定。譬如援鄂医疗队是怎么派出的,方舱医院建议的提出,中医药抗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这么短时间内是如何建起来的,“封城”期间武汉疫情严重到怎样的程度,特别是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了什么,医生护士如何救治患者,市民真实的生活情况,等等。我还查找天气、日出时间,导航人物走的路线,通过图片或视频进入人物的家庭和工作场所,画出他们的生活轨迹,设身处地进入他们的生活。我不仅要真实地呈现武汉抗疫的行动全景,也力图写出真实的环境,力争做到每个细节真实可靠。”

活动最后,熊育群坦言:“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一部抗疫全景式叙事写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抗击新冠疫情如此纷繁复杂的过程,如何以文学来呈现,海量的信息如何收集、整理和甄别,近百人的采访如何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如何从一个外行迅速进入专业诊疗过程的书写,等等,全都是挑战,3个月的写作时间对身体也是一个考验。写作总有遗憾,尤其牵涉全社会的历史性大事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譬如新闻报道、复工复产、社会舆情、国际援助、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科研工作,等等,虽然书中也有所涉及,但实在不是一部书能够全部囊括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也一样很多,不能尽书。眼界所及,我只能依据创作的规律和需要作出取舍。书中所写只是一个个代表,旨在通过他们来表现疫情暴发时的情形和抗击疫情的主要历程,表现我们这个时代遭遇灾难时人们的所作所为和精神状态,彰显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思索面对疫情应有的态度、科学的作为以及今后须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与文明的方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