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20日,是农历腊月初八,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天,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喝腊八粥的习惯,红枣、桂圆、花生、莲子等干果配上大米和糯米,熬成一碗浓浓的“腊八粥”。那么,吉祥腊八节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少年志融媒平台特别推出节日课程之腊八节名师在线公益课,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李华老师将为大家带来一堂有“温度”的腊八课,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腊八节”由来知多少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李华老师在课程中给学生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一是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早年苦修,受牧人接济杂粮恢复体力,于菩提树下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来,不少寺庙也会在这一天熬一碗浓浓的腊八粥分给百姓,据说吃了这一碗粥,就能得到佛祖的保佑,保平安。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放羊饥肠辘辘,在田鼠洞里挖到了五谷杂粮熬成了粥,当了皇帝后,他仍然惦记着那碗香喷喷的粥,就让御膳房做了一碗杂粮粥,并命名为腊八粥。李老师表示,关于腊八节由来的故事很多,但喝“腊八粥”,祈愿平安却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其中也蕴含了许多古人的文化内涵。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习俗在现代生活中慢慢淡化,但是作为老师,依然有责任借着传统节日向学生们普及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既容易接受,也能够加深印象。
名家教你如何记录下温暖的“腊八粥”
“每年农历12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吃。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掺在一起组成的。干果里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阖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给邻居和亲友。” 冰心写母亲熬“腊八粥”纪念外祖母,一碗粥是思念,也是爱的传承。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数真情,写实景,一碗“腊八粥”便得到了读者的情感共鸣。李华老师说,写作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用大段空洞煽情的排比,能打动人的文章一定是最真实的经历、最真挚的情感通过文字呈现出来,一方面让自己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让写作成为了与自己对话、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李老师建议,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去亲身参与,利用传统节日这一契机,启发孩子思考、“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孩子有话可说,作文自然就不空洞了。
名师档案
李华,南京市天正小学语文老师、鼓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全国“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导师、“节日你好”公众号主创。曾入围2017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获得全国讲述大赛一等奖、南京市课外阅读赛课一等奖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蕾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