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望道》开机!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年,讲述“真理很甜”
来源:东方网
2021-01-17 20:35:39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解敏1月17日报道:2021年1月18日是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1月17日下午,在陈望道先生担任第一任校长的复旦大学,电影《望道》正式开机并发布首张概念海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陈望道之子陈振新等出席活动。

电影《望道》首张概念海报

电影《望道》的创作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全体队员的回信。影片以陈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为线索,以总书记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主题,表现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故事和精神。

新主流青春励志电影 讲述“真理之甘”

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分水塘。1920年,年仅29岁的他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同年在上海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首次印刷1000册。这部重要的译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重大作用,激励了无数先进分子投身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解放后,陈望道成为复旦大学校长,25载寒暑见证他作为复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校长的辛勤耕耘。

青年陈望道(资料图)

为进一步讲好陈望道追寻真理的故事,引导更多人悟“真理之甘”、溯“信仰之源”,复旦大学联合上影集团、义乌市委发起筹拍陈望道电影,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作为一部新主流影片,电影《望道》聚焦陈望道翻译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历程,刻画了20世纪20年代以陈望道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群像,将他们的个人命运融入建党、抗日、建国等宏大历史叙事。

据介绍,《望道》剧情讲述的时间从1919年陈望道留学归国,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30年的时间跨度中,以陈望道先生的生平事迹为线索,以总书记回信中提到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主题,努力讲好以陈望道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青春故事,表达主流价值、体现历史厚重的同时兼具可看性。

据悉,《望道》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得到陈望道先生之子、复旦大学退休教授陈振新的独家授权。编导还与陈振新及陈望道的学生陈光磊教授等多次面对面交流,深入挖掘陈望道先生的真实人物性格和生活细节,以丰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开机仪式(摄影:成钊)

“在我的记忆当中,座谈会就开了三次。”陈振新透露,“我们对具体的大纲和基本内容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就得到了改善。在我的心目当中,是希望在看了《望道》电影以后,有一种‘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感悟。”

“作为家属,我们对电影寄予极大的期望,相信广大的观众也会对电影《望道》寄予厚望。”陈振新表示,“我们期望着电影能够通过陈望道赴日本留学和‘一师风潮’当中的表现,把陈望道的思想转变,他为什么愿意回家乡翻译《共产党宣言》呈现给观众。”

陈望道一生同青年学生并肩作战,电影《望道》也力求贴近学生,贴近青年。主创团队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进行了两场大学生座谈,并持续开展针对年轻观影人群的问卷调查,了解青年大学生对新主流电影的真实想法以及对电影《望道》的期待。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将努力打造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兼具的青春之作、致敬之作,让《望道》成为当代大学生和年轻人爱看的电影,从百年前的青春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味道,勇作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开机仪式(摄影:成钊)

上影集结“金鸡战队” 打造致敬之作

记者了解到,电影《望道》导演侯咏,曾凭借电影《鸦片战争》《我的父亲母亲》《孙中山》和《晚钟》四次获得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转型导演后,凭借电影《茉莉花开》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编剧贺子壮,来自于上影厂,曾凭借电影《生死抉择》荣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和华表奖优秀编剧。

导演候咏表示,影片《望道》的创作过程是一次真正的“望道之旅”;是深入理解《共产党宣言》、倾心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之旅;也是认真思考近代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从而坚定自身的世界观。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这样令人会心的语言和故事,令创作团队格外心动。

在前期筹划期,为了真实还原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为了挖掘打动人心的细节,每一位主创人员进组后,都从通读《共产党宣言》开始,通过参观陈望道纪念馆、义乌陈望道故居和复旦大学校史馆等,汲取思想力量和艺术灵感。主创团队踏踏实实做案头和调研工作,查阅大量人物和历史资料、人物传记、回忆文章,通过采访望老亲属、学生和研究者,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为人物、故事、情节的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百年前,他们也正青春。”电影主创团队表示,希望年轻观众在电影中,与陈望道等青年时代的先贤们同悲欢、共离合,并在看完电影后从这群百年前的“同龄人”的故事中获得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