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快手大数据研究院与快手非遗学院联合发布《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报告显示,京剧、苏绣、太极拳、秧歌、秦腔、豫剧、唢呐艺术、面人、相声、火把节、民间社火、灯会、庙会、琵琶艺术、赛龙舟、象棋、东北二人转、泥塑、紫檀雕刻、剪纸、挑花、彝族年、马戏等都是短视频平台上热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女性最爱记录的非遗类型是京剧、剪纸、挑花;男性最爱记录的是木雕、象棋、太极拳。截至2020年12月31日,快手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96.3%,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涵盖1321项。
广场的角落里,60后更爱拍抖空竹,70后更爱拍沧州武术,80后更爱记录武当武术,90后和00后则更爱记录少林功夫。民间舞蹈类的非遗短视频方面,00后更爱拍英歌,90后更爱拍龙舞,80后更爱拍腰鼓,70后则更爱拍秧歌。最爱发布糖塑视频的群体是新一线城市的70后和80后——或许,糖塑是他们童年里最喜爱的甜。
快数据显示,京剧是作者数和观众数最多的非遗戏剧短视频类型。除此之外,网友最爱发布的非遗戏剧类型还有秦腔、越调、黄梅戏、豫剧、乱弹、二人台、川剧、越剧、晋剧等。
“没有不酷的非遗项目,只有不酷的非遗传承人。”95后男孩郎佳子彧这样说。除了北京大学研究生,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出身面塑世家的非遗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面塑作品也带上了年轻人的趣味:既有哆啦A梦、哪吒等形象,也有少女歌手“碧梨”、NBA球员林书豪等文体界明星,还有这个男孩心爱的限量版球鞋。
就昆曲而言,00后的发布偏好度是最高的,其次是90后。音乐类非遗中,“琵琶”更受90后、00后作者喜爱,而70后、80后作者更爱记录“古琴”;美术类非遗中,90后、00后更爱发布“面人”相关短视频,60后、70后则更爱发布“金石篆刻”相关短视频。
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传承家乡非遗。90后羌族姑娘张居悦回乡创业,召集60多位当地妇女制作羌绣创意产品,让大家居家灵活就业之余共同致富;95后苗族大学生潘雪在毕业后选择回乡学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打造出一款款兼具民族风情与时尚的精美首饰;80后女孩杨丽丽回乡学习麦秸画非遗技艺,开设工作室年入百万元,还培训30多位贫困村民及残障人士制作麦秸画,帮助他们人均月收入增加近千元。
报告显示,快手非遗相关课程作者中,80后最多,其次是70后和90后;一线城市老师售出的非遗课程最多。几代人相比,大家都偏好开设曲艺、传统美术类非遗课程;相较而言,60后、70后用户开设传统体育类非遗课程的偏好度更高,90后、00后用户开设美食类非遗课程的偏好度更高。从单价1元的“秦腔板胡简谱练习”,到单价500元的“山西绛州鼓乐教学”,同样有网友为知识买单。数据显示,在各等级城市的非遗课程作者中,三线城市作者收入占比最高,达27%。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