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拥抱数字化:给辉煌过去一个璀璨未来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18 20:20:34

每一条龙都有其来历,每一朵花纹都有说法,龙鬓、龙鳞、云、海水都用三四道彩绒线润晕和真金线织造……说起南京云锦宫黄地织金妆花缎《中华世纪九龙图》,年逾古稀的南京云锦市级非遗传承人刘钧正,在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前如数家珍。刘钧正是当今国内少有的精通云锦织造工艺的专家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丝织品文物复制专家,从事云锦研究与织造长达50个年头。而由好几位织造师傅小心翼翼展开的巨幅云锦《中华世纪九龙图》,是刘均正和金梭云锦织造研究所的云锦老艺人们的得意之作,用刘均正的话说,这是真正值得收入博物馆的匠心之作,在它的创造者和懂行人眼里,这是千金不换的艺术上品。

刘钧正告诉记者,像《中华世纪九龙图》这样的大幅南京云锦精品,设计如何穷尽云锦老艺人们的智慧就不说了,光是织造,就需要用云锦特有的大花楼木织机,配以事先编好的花本,上下两人通过手工挖花,妆彩而织成,挑结的花本脚子线就长达几十米,过线5万多根,重达30多公斤,不能有一线之差,更困难的是织手面对的是织物的反面,边织边卷,看不见正面效果,直到全幅锦料织完才能反过来验看,有一处错误就会前功尽弃,这种大型云锦织物就像读书一样,“日有寸进”已属不易,从专家设计图样、制作花本、配色配线、上机织造等等,没有四五年是完成不了的,这也是真正的传统手工云锦有价无市、真品难求的原因。

与数年成一锦的南京云锦一样,众多非遗如今正在重新焕发生机:一把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油纸伞,需要96道工序,3000次穿针,12层伞面花费一个月才能制成一把;一张简单的皮影,也需要三千多刀的细细雕琢……据记者了解,根据全国性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非遗代表项目10万项,其中有国家级非遗3145项。但大量非遗技艺,因为生活方式的变迁,或后继无人,正在消失。

如何给这些创造了辉煌过去的非遗一个璀璨未来??数字化正成为新一代非遗人的“抗衰老”秘笈:天猫数据显示,上亿用户在淘宝天猫平台买过非遗产品,其中将近40%的消费者是90后。除汉字书法、酿酒技艺、绿茶制作、手工制鞋、陶器烧制、扎染蜡染等广为人知的非遗外,更多小众非遗通过数字化打开了一扇触达年轻人的窗口。

金梭云锦织造研究所的“小伙伴们”有古稀之年的大师,也有花信年华的新晋传承人,他们也正在尝试通过数字化和各种跨界合作,让南京云锦更多走进大众视野,记者在研究所的展示厅看到,这里不仅仅有《中华世纪九龙图》这样的镇店之宝,有光是原料就价值千金的百福云锦,也有各种集云锦、刺绣、宋锦等工艺于一身的小型摆件、饰品和精美文创:上千年的云锦文化集合在纤细的发带上,缀着长长流苏的扇子拿起来可以扇风纳凉,放下去就是一件精美摆设;现在已经很罕见的对襟旗袍是新娘子婚礼的压箱底,与各种化妆品联名文创则让南京云锦搭上了国潮风……

云锦非遗传承人马娅告诉记者,她和金梭云锦织造研究所的“小伙伴们”一直在致力于将云锦这项古代皇家独享的非凡技艺,通过各种途径照入现在的百姓生活:研究所此前就与江宁织造博物馆达成合作,提供大花楼木织机进驻博物馆进行现场织造展示,博物馆日还举办了云锦文化沙龙,她们还会定期举办相应的一些手工课程,将传统工艺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相融合,比如云锦盘扣亲子活动等等,让大众近距离走进非遗的世界。


搭上数字化的羽翼让金梭云锦织造研究所更加广为人知:去年的一家电商平台美妆618,研究所就与当下国潮品牌进行跨界合作,立足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精髓,用江崖海水、缠枝莲等云锦传统图案设计创造出全新的文化IP,并通过跨界授权、创新单品等方式,让全新的文化IP元素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希望以此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的老师们还参加了淘宝天猫的线上直播,将非遗和互联网融合,打通了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马娅告诉记者,南京云锦有其非常严苛的织造工艺和标准,不过市面上各种机器织造的“云锦”也是鱼龙混杂,外行人完全不懂门道,容易受骗上当,所以现在自己和研究所的大师们也在尝试将手工云锦的小知识和辨别技巧录制成科普短视频,向大众科普云锦非遗知识的同时,也帮助真正的云锦爱好者能成功“避坑”,不辜负每一分对云锦的热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