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南京这所学校组团参加“师说新语”,老师们这样说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13 15:40:59

令人羡慕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是毕业多年后仍能说“悄悄话”,还是准备一份意想不到的生日惊喜?由江苏省教育厅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2020师说新语”大型融媒体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吸引了全省各地老师的踊跃参与。来自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四个学部的青年教师们组团参赛,本期师说新语,听老师们谈跟学生融洽相处的秘诀。

“师说新语,拓宽了教师的职业境界和专业品质”

肖立荣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党总支书记肖立荣告诉记者,这次学校由18位老师组团参加师说新语,他们来自学校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和国际部四个学部,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代表了学校优秀教师的中坚力量。

“师说新语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可以说拓宽了教师的职业境界和专业品质,帮助每一位教师以专业的成长抵达专业的幸福。” 肖立荣表示,学校近年来也实施了成才计划、名师计划、形象计划,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熟教师“新鲜表达”,骨干教师“敢于领跑”,特别是实施了“312”工程,“3”就是指撰写读书随笔、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育叙事,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师德报告会,用典型引路,引导广大教师强化师德修养,提升教师的师德自觉和精神品相,这些跟师说新语的内核都是相通的。

肖立荣认为,师说新语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发声、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职业内驱力。“就像我们学校所倡导的,关注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的点滴成绩,以及形成的个性风格,努力让每位教师这种看似平常的成绩被认可,被肯定。”

老师们的故事——

候燕红(高中部 语文老师)

 钱静和侯燕红


“被学生的认可,是教师最幸福的事”

候燕红是高中部的一名语文老师,已有18年的教龄。从教多年,她与学生之间留下了无数个难忘的故事,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学生们送给她的一本特殊的笔记本。

去年的生日当天,候燕红本来如往常一样进入班级给学生们上课,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一个“大惊喜”——一本准备已久的笔记本,里面集齐了全班同学的签名以及对老师的生日祝福,一句句留言,一页页签名,承载了全班同学的爱与真情。“世界上最幸运的事之一莫过于初中三年钱老师教,高中三年侯老师教,太有缘啦!太幸福啦!”面对这样的留言,候燕红又感动又幸福,“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教师最幸福的事,学生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了我们,我们也以最饱满积极的热情去唤醒、引领、塑造和培养他们。”

学生留言中的钱老师是谁?候燕红告诉记者,这是她的丈夫钱静,同样是一名语文老师,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中部授课。一个初中老师,一个高中老师,两人在家中不仅常常讨论语文教学,最巧的是,在候燕红与钱静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初中三年由钱老师带,高中三年便由侯老师“接收”,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是候燕红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教师与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同,教师面对的不是一台台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哪怕是看上去木讷的孩子,也有内心火热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师,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发现每个孩子美好的一面,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问题就否定他。

黄海燕 (小学部 语文老师)

“当你真心对待他们时,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

 黄海燕

黄海燕是学校小学部的一名语文老师,从1996年踏入教师行业,如今已有24年的教龄。回忆起与学生相处的时光,她说,自己与每个学生的关系都十分融洽,无论毕业多少年,曾经教过的学生仍然与自己保持联系,在微信或者电话中说“悄悄话”。

这些年,黄海燕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孩子,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女孩子,“那是在教四年级的时候,班上转过来一名女生,但是性格内向,属于在班级中不太显眼的那一类。”但是一次作文批改中,这名女生写了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真挚的语言让黄海燕一下子联想到了这位同学,于是在评语中写下了一大段鼓励的话语。经过这件事,这个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慢慢亲近黄海燕,并且在老师的鼓励下爱上了写作文,不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光彩。如今,这个孩子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即使毕业多年,她仍经常找黄海燕聊天、谈心,一如当年。

老师如何与学生融洽相处?黄海燕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小“秘诀”,“小学生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懂事、讲道理,但是当你真心对待他们时,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黄海燕会经常观察学生的状态,她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知到学生的情绪,从而通过谈心、玩游戏帮助他们调整状态,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在课堂中学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实习生 兰倩怡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