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栖霞,你会想起什么?是层林尽染的漫山红枫,还是江景名胜的燕矶夕照,又或是饱经沧桑的南朝石刻。近日,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组织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自媒体联盟采访采风团走进栖霞寻“宝”。在栖霞山最美的季节,寻访散落四处的六朝石刻遗存,探访石刻背后的故事。
绚烂的色彩在栖霞山逐步蔓延
现在栖霞山正处在“五色斑斓”观景高潮,正是一年中山色最丰富、镜头感最强的时候。作为全国四大赏红风景区的栖霞山,色叶品种丰富,品种多达40余种,各类红叶品种的观赏期不尽相同,使红叶色彩更绚烂,红叶观赏期更长。丹枫似火,灿若云霞。今年栖霞红叶的主力军仍以枫香、鸡爪槭、红枫为主。抬头向上看,高大的枫香、三角枫、黄连木、榉树等色叶树木,枝叶交替掩映,鹅黄、黄红、橘红、浅红、大红、紫红......一树双色、一树多色,栖霞山上没有一棵重样的树,没有一幅相似的画。沿着木栈道一路上山,远远望去,绚烂的色彩在栖霞山逐步蔓延开来。
据悉, “秋栖霞”红枫艺术节自2001年发展至今已是第二十届,已然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旅游的一大特色品牌。今年的“秋栖霞”节庆活动将从10月初延续至12月20日。以红枫为媒,以怀旧为情,展现20年来栖霞山的日新月异。记者从景区了解到,在跨度72天的活动期间,景区精心策划了20项线上线下系列活动。据景区园林负责人介绍,对于大家最关心的南京的胜景之一“秋栖霞”,栖霞山也在不断致力于“栖霞丹枫”景观的逐年提升。
除了赏枫你还要知道栖霞山三宝
栖霞山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千佛岩石窟更是代表着栖霞山的六朝文化。跋马屴崱间,周旋多石佛。峰回路转处,满月殊不一。化身岂无谓,盖欲普济物。物无不度尽,寂照坐岩穴。试看春汇昌,熙熙登宝筏。曰相即非相,慈云亦须豁。这是清高宗乾隆皇帝驻跸栖霞行宫时所著的一首《右千佛岩》。众所周知,栖霞山千佛岩石刻目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早开凿于六朝时期,现有佛像约500余尊,号称千佛岩。历朝历代都有修补和增刻。“栖霞山千佛岩石窟虽然规模较小,但内容丰富,值得深入研究挖掘。”有学者研究表示,其中蕴含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密码”。
从栖霞寺东南侧的后门出去,便来到闻名遐迩的舍利塔。这也是栖霞山一宝,整个舍利塔布满佛教雕刻,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美轮美奂,1988年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除了千佛岩石窟和舍利塔,明征君碑也是栖霞山的三宝之一。明征君是栖霞寺的开山鼻祖,为了赞扬明征君舍宅为寺,唐高宗李治便赐下此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于上元三年(676)亲自撰写,由唐初著名书法家、襄州刺史、卫尉少卿高正臣书写。碑额篆书则出自著名书法家、朝散大夫王知敬之手,碑阴"栖霞"二字相传为唐高宗御笔。作为南京地区保存极好的唐碑,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也是地质界化石标本之珍品。
满目红枫似火之外,栖霞山还是一座富含中草药和地质文化的宝藏,值得仔细打量。栖霞山自古就是一座药山,古称摄山,可以滋养摄生,其内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栖霞山所有植物种类中,有47.09%具有药用价值。
“扫一扫”让你读懂南朝石刻
说起栖霞的宝贝,散落在各个地方的南朝石刻不能不提。南朝石刻,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以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流传于世。由于栖霞的山水地望,符合了南朝时期帝王贵胄的风水选择,所以在栖霞这片土地上,分布着众多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精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萧景墓石刻的石辟邪为取样原版,南京市将官方城市标志物图案定为石辟邪,这也使得南朝石刻为更多人所熟识。”南京市栖霞区文旅局文物科金军波说。据了解,栖霞区共有十处南朝陵墓石刻,它们雄浑魄丽、流畅生动,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探秘和观摩。
南朝陵墓石刻不仅是中国石雕艺术史上的杰作,也称得上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南朝石刻规模庞大,体量雄大,令人啧啧称奇。这些气韵生动、充满无尽生机和想象力的天禄、麒麟、辟邪等石刻群,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亦是罕有其匹者。"不少人很喜欢看这些陵墓石刻。虽然栖霞区的南朝石刻位置比较分散,有些还挺隐蔽,但依然挡不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的热情。" 南京市栖霞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为方便游客读懂石刻,他们正在推进一项工程,将为辖区内的南朝陵墓石刻统一设立文物解读标识牌。上面还有二维码,只要掏出手机“扫一扫”就能读懂这些“国宝级”文物。" 一期工程的对象为 6 处,分别是萧宏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憺墓石刻、萧秀墓石刻和狮子冲石刻。目前 6 处南朝石刻解读内容正在编写中,下个月即将启动安装工作。" 据介绍二维码解读内容不仅包括墓主身份、遗存情况、考古情况、保护情况等基本信息,同时还有墓主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地位,陵墓制度、石刻艺术价值等内容,可谓一目了然。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亲近这些气韵生动、充满无尽想象力的麒麟、天禄、辟邪等石刻群,江苏省文旅厅主持打造的智慧文旅对客服务平台苏心游也推出了体验“行走六朝之栖霞国宝”石刻之旅。 扬子晚报/ 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芳
相关链接:
走读栖霞,领略底蕴深厚的石刻文化
萧景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十月村农田中,现存石刻二种三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间距约21米。萧景墓神道西侧的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神道石柱。柱头为一饰有覆莲纹的圆盖,圆盖上伫立着一只仰天长啸的小辟邪,惟妙惟肖。
萧恢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中,与萧憺墓神道石刻相邻。现存石辟邪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两辟邪造型相似,昂首张口,长舌垂胸,胸部凸出,头有鬣毛,炯炯有神。
萧憺(dàn)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甘家巷四队农田中。现存石辟邪两只,小辟邪两只,石碑三通。萧憺墓现存石碑为神道东侧石碑,是现存南朝陵墓石碑中保存文字最多的一通石碑,着实耐人寻味。
萧秀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甘家巷小学内,现存石辟邪两只、石柱两个、石碑四通。萧秀墓是南朝石刻数量保存最多的王侯墓。
萧秀墓神道石刻中设置了四通石碑,这一现象在南朝陵墓中是较为罕见的。这四块石碑分别由当时的书法家王增儒、陆垂、刘孝绰和裴子野撰文,并由大书法家贝义渊书写。尽管碑文历经了一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但笔法强劲,结体峻整,行笔英锐,是书法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陈蒨永宁陵石刻坐落在南京市栖霞街道新合村狮子冲田野中。现存一只麒麟和一只天禄,它们均为雄兽,东西相对,昂首张口,线条流畅,十分俊逸,气质颇为出众。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学则路和灵山北路的交界处,现已建成了一座风景如画的石刻公园。现存石刻三种六件,其中石辟邪两只,东西相对,均为雄兽。东辟邪昂首挺胸,左腿前迈,作大踏步迈进的形态,每足五爪,胸部肌肉发达,给人以威猛雄健的感觉。另有石柱两个,石碑两通,一完整,一仅存龟趺座。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