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智慧高速……江苏启动近百个交通新基建项目,未来这样出行!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1-27 09:36:43

步入5G时代,曾经只在科幻电影里见过的场景,开始出现在你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对无人驾驶、智慧出行充满期盼。那么,梦想中的“人力大解放”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跟记者一起来看一看,融合了新基建的江苏交通出行,正在发生和将要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大变化。

来了!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无人驾驶公交上路

在苏州高铁北站前,记者登上一辆“轻舟无人小巴”,与普通的公交车相比,这辆小巴身材娇小得多,只有6米长,有9个乘客位,墨绿与黑色的外观十分时尚。与普通公交车更为不同的是,驾驶座上坐着的“司机”是双手脱把的!准确地说,虽然坐在驾驶座上,但他不是驾驶员,而是名安全员,开车,那是小巴自动完成的。5G+自动驾驶,让汽车实现了自己看路况、自己避让、自己变道和自动沿着轨迹行驶。这条设立在开放道路上的公交线,于上个月刚刚正式上路,也成为全国首个常态化运营的5G无人公交线路。“坐在车上很稳,感觉很新奇。”免费体验的市民朱先生对记者说。

在淮安,无人驾驶的有轨电车也进入了试验的最后冲刺阶段。11月26日下午,记者坐上试验车,从三亚路岔区到大剧院站,1.4公里的无人驾驶体验过程中,列车实现了自动驾驶、自动停车、自动分岔。项目研发单位、苏州富欣智控副总工程师梁霄告诉记者,车头上安装了10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包括雷达、摄像机、测速、测距、定位设备等等,使得这辆有轨电车自己感知到最远200米外的情况。

快了!江苏首条“未来高速”2021年即将开通

智慧的人类正让车子变得自己能看、自己能开,聪明的江苏交通人也正让公路变得自己能扫雪、自己能引导车流。即将于2021年开通的五峰山“未来高速”眼下正在探索的就包括多个智慧应用场景。首先是车路协同,这将是国内首个实际落地应用的八车道高速公路开放环境下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系统,可支持货车编队和小客车无人驾驶;车道级的雾天诱导,让高速公路不再一遇大雾就封路;冰雪天,路面自动加热融雪;5G加持,高精度导航让行车更安全;“鹰眼”监测,发生事故实现智能感知;“聪明”的服务区实现无线充电、机器人送餐;路面装上“空调”,沥青可实现“自我保护”……

不仅如此,正在建设的苏锡常高速太湖隧道,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水下隧道中,将开展“未来智慧隧道”研究;常泰长江大桥也打算建设“未来智慧大桥”,让出行更聪明、建管养更智能。

神了!5G+执法让“打黑”行动实现“一招致命”

从“大海捞针”变“靶向治理”,5G和大数据的应用,正为交通行业治理打开崭新的局面。过去黑车泛滥的南京中央门区域,如今,“打黑”一抓一个准。前方是无人机在空中开路,后方执法人员在5G 执法车上随时监控无人机画面,对抓拍到的车牌号以及车辆的信息进行比对,可以立即对目标车辆进行甄别。南京市交通综合执法局勤务保障支队薛伟科长介绍,到2021年初,南京交通执法还将实现全员5G执法、5G办公,并利用5G技术实现出租车、网约车、工程质量、船舶等更多领域的感知与接入管理。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主动对接江苏省公安厅、江苏交通控股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库,2020年省交通综合局开发了“非法营运智能化整治系统”,通过对每年交互量近400亿条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研判,实现了对疑似非法营运车辆的自动筛查。嫌疑车辆进入江苏高速公路第一个门架后,即可预测其驶离高速公路的位置和时间等辅助稽查信息,给非法营运车辆布下一张“天网”,实现对嫌疑车辆的主动发现、智能跟踪、精准堵截、一招致命。2020年9月以来,这一系统已开发完成并在全省推广使用。

迈向未来!97个交通新基建项目全面推进

迈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新基建,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和未来的方向。

记者从11月26日召开的江苏省交通运输新基建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江苏交通正加快5G 与基础设施融合,京沪高铁江苏全线、南京地铁所有线路、省内9大机场,还有连云港港、南京港、苏州港、镇江港等主要港口均实现了5G 网络全覆盖。在5G融合应用、智慧公路、港口、机场、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方面,全省各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

当前,江苏交通已部署实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专项行动,并排出了97项新基建项目,着力加快推动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港区无人集卡等一批项目的科研与建设,仅在“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建和改扩建的智慧公路就达1000多公里。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陆永泉说,交通部门将主动从“定项目”转换为“定规则”,在物流运输、出行服务、电子政务等重点领域,推动公共数据向社会主体深度有序开放,培育催生政企数据融合与创新应用,全力推动江苏交通运输新基建建设,率先建成交通强省,服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石小磊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