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紫牛头条

【紫牛头条】重庆姑娘比利时摆摊卖豌杂面圈粉老外,来自淮安的博士丈夫甘心“打辅助”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18 21:20:00

在比利时的市集上,一碗改良版重庆豌杂面正散发着独特香气——来自异国他乡的食客捧着热腾腾的面,小心翼翼地加入半勺辣椒,尝后忍不住点头称赞。这碗让老外“追着吃”的面,出自重庆汪女士之手,而如今帮她煮面、招呼客人的搭档,正是她的博士丈夫。近日,汪女士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采访时透露,她与老公相识于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丈夫硕博连读毕业,收到比利时导师的邀请,前往当地做博士后,如今两人并肩摆摊卖豌杂面,这碗面不仅解了她的乡愁,成了夫妻俩的生计,更成了让欧洲食客向往重庆的“活名片”。

从南京校园结缘到比利时并肩摆摊,丈夫曾有“身份顾虑”

“其实2015年来比利时时就想摆摊,可后来生了孩子、照顾孩子,这事就搁下了。”汪女士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的缘分始于江苏南京——丈夫是江苏淮安人,2006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她则在2007年入学,大一那年与高一届的他相识并确定恋爱关系。2015年,丈夫硕博连读毕业,收到比利时导师的邀请,前往当地做博士后,夫妻俩便就此踏上了旅居之路,两个孩子后来也在比利时出生。汪女士表示,如今两个孩子分别9岁、7岁,她才有精力重拾摆摊的想法。

 汪女士与丈夫一起摆摊卖豌杂面

此前汪女士因找工作受挫,“做小生意”的念头再次浮现,最初计划卖炒饭、炒面,却因市集已有越南摊主同类项目被管理员协调调整,最终汪女士决定试做家乡的豌杂面。筹备阶段,丈夫虽未深度参与,却始终默默支持——“他之前做博士后,工作虽不算忙,但是他知道我想做,也从没反对过。”不过真正出摊时,这位博士起初却有点“放不开”:第一次出摊刚好下大雨,他还站在5米外不愿靠近,客人来也不主动招呼。“毕竟身为博士,身上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劲儿。”汪女士笑着对记者吐槽道。

食材改良适配欧洲食客,夫妻磨合让“每碗面都合格”

汪女士告诉记者,想要在欧洲复刻重庆豌杂面,第一步就遇食材难题。“重庆用黄色整颗豌豆,这里买不到,我就换成鹰嘴豆;空心菜都是进口的,价格太贵,我就改用本地的生菜当配菜。”汪女士说,连面条都经过改良——重庆本地的碱水面在比利时很难找到,她在对比多种面后,选了干的老北京炸酱面,“这种面够劲道,最接近家乡面的口感”。此外,像是辣椒、香料等关键调料,都是她从网上或当地的中国超市采购。

汪女士表示,筹备过程比想象中要顺利。“要先有税号报税,我之前就办好了;卖食品需要卫生许可证,两周就申请下来了。”汪女士介绍,比利时虽然无需国内餐饮必备的健康证,但对食材保存有明确要求,比如她曾考虑做的生煎包,因肉馅需4度冷藏、现场制作难度大且天气热易变质,最终放弃。从今年1月至2月下定决心,到3月采购帐篷、锅具等工具,5月正式出摊,整个筹备过程仅用了2个月。

汪女士的博士丈夫从“旁观”变搭档

开始摆摊后,夫妻俩的分工逐渐明确:汪女士负责接待客人、把控口味,丈夫因不会法语,便主要承担煮面的工作。不过,两人也曾因“煮面标准”产生分歧,甚至吵过架——汪女士追求“每碗面都要现煮现吃才有嚼劲”,觉得煮烂了、面坨了会流失客人;丈夫起初却觉得订单太多,煮面时间太赶,劝她“不要这么较真”。“我跟他说,既然要做就做好,客人可能因为口味不适合不吃,但不能是我们没把食材做好。”后来,在夫妻俩不断磨合与沟通过程中,丈夫现在煮面时也开始注重口感,如今的煮面水准,让前来吃面的食客都赞不绝口。

首摊遇雨仍售三四十份,回头客多到“厄瓜多尔大哥每次都来”

“第一天出摊我们两个都特别不好意思,还叫了朋友来帮忙撑场面。” 汪女士回忆,第一次出摊选在周六,偏偏遇上下雨,市集人流量本就少,加上自己准备粗糙——在家只试做了两次,调料用量没摸准,肉酱和鹰嘴豆给得“超级多”,大小份分量也没把控好。可即便如此,当天仍卖出三四十份,“客人大多打包回去,反应很平常,毕竟大家都在磨合。”

国外食客对汪女士的改良版豌杂面赞不绝口

在后续的摆摊中,汪女士因“新摊主”身份被调整到另一处人流量较少的场地,但转机却随之而来。“附近的学生群体很好奇,有的想试又不敢,敢尝的都说不错。”她还根据朋友的反馈,持续优化豌杂面的口味、配方和食材用量,“这两三个月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多人来吃了3次以上”。采访中,她还特别提到集市上一位厄瓜多尔摊主:“他也是摆摊的,我每次出摊他都来吃我的豌杂面,成了常客。”

为适配欧洲食客口味,汪女士在“辣度”上也做了妥协。“重庆默认加辣,我这里把辣椒分开装,有人不吃辣,有人只敢加一点点。”她观察发现,当地年轻人基本能接受微辣,但远不及重庆人能吃辣的程度,“他们加辣椒前会反复问‘辣不辣’,特别谨慎”。

面成了重庆“活名片”,未来计划换餐车、增加品类

让汪女士感到意外的是,这碗面竟成了重庆的“活名片”。她特别制作了介绍重庆的特色海报,在卖面时向食客讲解山城的桥、穿楼轻轨。“很多外国人没去过中国,有的去过也没到过重庆,听了介绍都特别好奇,说未来有机会一定要去重庆看看。”

此外,汪女士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每碗面卖8欧左右(约合人民币67元),每周虽然只摆两天,但每次摆摊收入也很可观。” 汪女士说,摆摊虽然辛苦,但是却比工作自由,同时还能兼顾家庭。在运营中,她也在不断解决优化实际遇到的问题。例如,此前她将面分为细面、宽面,还设大小份,“人多的时候记不住订单,面煮完放久了又容易坨”,于是她便开始简化规格,只做一种面,效率大幅提升。

除了豌杂面,汪女士还尝试加入韭菜盒子、包子等更多品类

谈及未来,汪女士告诉记者,她计划先换辆餐车,“现在用的是帐篷,由于比利时雨天多,下雨天会漏雨、刮风还会被吹飞,餐车能解决大问题。”此外,在出摊的品类上她也在不断尝试和拓展——自家种的韭菜拿去市场少有人买,包成韭菜盒子后却“不够卖”;因丈夫是江苏人,她还试着加入岳母擅长的包子,加上卤蛋、煎饺,“总卖面客人会腻,加点新品种能保持新鲜感,也算是兼顾了他的家乡口味。”

“看着老外吃面时满足的样子,再想起家乡巷子里的烟火气,觉得特别有意义。”汪女士说,这碗改良版的豌杂面,不仅是夫妻俩的生计,更是她与家乡、与异国的情感联结。而丈夫从博士的“身份顾虑”到煮面时的“口感较真”、从“观望”到“并肩”的转变,也让这份异国生意多了份别样的温情。

扬子晚报 / 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马斌

视频:马斌